产经资讯网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云南需要突出抓好的重点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深入分析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和深入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云南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应该抓住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建设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突出云南的“主体省份”作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和样本,建设好滇中城市经济圈,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根据长江经济带的联动机制,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抓手,推进云南产业优化升级,补齐云南发展的最大“短板”。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一大批合作项目陆续启动,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形成势头,从而使‘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创了发展新机遇、形成了发展新动力、拓展了发展新空间。

云南毗邻南亚和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示云南要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年9月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云南是‘一带一路’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作出的新定位,使云南在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拥有了独特优势。因此,抢抓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点。

云南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在整体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内在组成部分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一带一路”建设确立了“六大经济走廊框架”,其中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既是云南占据独特区位优势和人文交流优势的传统合作区域,也是联通南、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云南应以这两条经济走廊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发挥“主体省份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紧扣“主体”和“服务”做好这一工作。

紧扣“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好云南的独特区位优势。一要加快“一核一圈三带六群”与“两廊”建设的对接。“两廊”建设并非仅仅事关沿边和涉外部门,而是要在作为龙头的昆明的带动下,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为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增加活力,为加快培育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此形成相互借力、联动发展、全面推进“两廊”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二要积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云南站到了开放的前沿。云南要用好现有的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开发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发展沿边特色产业和边境贸易,促进互联互通,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凸显云南的开放优势。

紧扣“服务”,就是服务好“五通”。“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正式场合多次重复过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内容。“两廊”作为“一带一路”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政策沟通”,就是“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云南要加强交流渠道建设,为解决与周边国家合作中的问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增强互信和合作共识;加强法治和政策交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策和规划对接,达成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设施联通”方面,要提升与周边国家的输送通达水平,通过加强骨干交通网,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沿线特色优势产业带;加强保通和安全保障工作,达成内外联动的处置机制;加强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并将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充分融入其中。“贸易畅通”方面,要拓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领域,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强边境节点城镇建设,增加周边国家通过云南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吸引力;将投资和贸易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依托国内大市场,进军国际大市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资金融通”方面,云南的着力点是做好沿边金融这篇大文章,加大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大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民心相通”方面,一要加强教育合作交流规模和层次,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增加给予周边来华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额度,建构与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机制;二要深化文化交流,与周边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文化年和特色体育比赛,扩大影视节目的联合创作及翻译,加强旅游合作;三要加强公共卫生和疫病防治的合作,为周边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培养服务;四要加强与周边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舆论和人文环境。

全面优化滇中城市经济圈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进程中,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云南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把握并吃透其中的关键环节,并以此为指导,全面优化升级滇中城市经济圈。

从城市化理论视角看,城市化的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是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走向非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是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上看,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现代服务社会转型,经济活动从普遍均衡分布于自然空间,逐步转向集聚于少部分区域,是聚集、辐射和扩散的过程。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使通达度大大提高,使得相邻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活动和联系愈加紧密,相互影响逐步形成关联互动的城市群落。在城市群内建立良好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可以有效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展望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要素都集中在较小的空间中。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大都市及周边城市群聚集,最为突出的是三大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首都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15年,三大城市群以占全国5.09%的土地面积、23.6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39.87%的生产总值。

后工业化社会的今天,以及高科技创新社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明天,城市群及群落内的城市汲取相互的活力,达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赢格局,是空间结构变迁的时代指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全国传达了空间结构变迁指向,为各区域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基于此,云南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刻研究和领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的区域发展格局,重新梳理和定义了云南的空间利用及发展重点,即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核心。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区(蒙自、个旧、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石屏)共同构成滇中城市经济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重点开发新模式,推进一体化步伐。

滇中城市经济圈地势较为平坦,开发条件较好,国土面积114600平方公里,占云南国土面积的29%,2016年末,总人口2100万,占全省44.02%,经济总量9347亿元,占全省的63%。拥有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承担着云南2/3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滇中城市群规划(2016-2049)》要求,到2049年,滇中城市群形成以昆明都市区为主核,曲靖城镇组团、玉溪城镇组团、楚雄城镇组团、蒙自城镇组团为次核,总人口达到3600万,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30∶65,城镇化率达到80%。

下一步,滇中城市经济圈要优化升级,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辐射南亚东南亚,应该在五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城市布局和产业分工,促进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发挥综合承载能力。以昆明和滇中新区为龙头,推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同时,创造和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口进入。

二是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通过加强城市间的轨道交通,优化1小时、1.5小时交通圈内的联动,把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作为必须的基础支撑来推进,作为带动滇中经济发展的先导部门来重视。

三是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资本、资源、技术、产权、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圈内共同市场。

四是建立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城与城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财政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考核机制等方面统筹安排,形成具体措施,避免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保障协同发展。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扩大生态环境容量,规范山川、河流、湖泊、空气等的保护和开发,为未来规模聚集、提升人口和产业密度,奠定良好的宜居环境。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产业在全球的梯度转移,是贯穿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主要脉络。国际性的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促使发达国家完成了从结构提升阶段向要素优化阶段的转变,走向现代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主导型阶段。从中国的情况看,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梯度。近年来,沿海地区的产业逐步转向创新型、高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原有产业尤其是加工业、制造业加速向外扩散,中西部各区域政府、企业均主动把握产业转移的路径,对承接作出积极响应。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地域跨越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西部地区,其中,以上海陆家嘴为首的金融核心区引领沿海创新经济并走向陆海联合,以武汉、长沙为支撑的中部承东启西,担负产业移动主力的职责,重庆江北嘴形成西部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四川、云南、贵州是西部脱贫攻坚经济升级的重点区域。

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发展了,中国近一半的发展问题就解决了;长江经济带联动了,中国一半的区域合力就形成了;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之间的产业转移成功了,中国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构就实现了。

对云南而言,抓住机遇,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速要素供给,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化,推进跨越发展的重点。2016年,云南承接到位的省外资金7415.5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第三产业承接3773.2亿元,占比为50.88%,工业承接2656.6亿元,占比为35.82%。从合作区域和产业源头来看,北京(含央企)、四川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是主要的转出地和合作对象,共到位资金4677.8亿元。获取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1284.6亿元,占总额的17.32%。其中上海资金197.5亿元,同比增长17.4%;承接四川产业1000亿元,同比增长15.3%。在此过程中,云南总结自身优势、经济积淀和未来趋势,聚焦八大产业,促进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消费品加工方面的承接成果;同时,阿里巴巴、中兴通讯、浪潮、华为等企业加快了与云南的合作,推动云存储云计算方面的发展。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存在很大的产业梯度差,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始终处于领先状态,在产业集成、技术创新、产业系统化和高度化方面,均能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发展。云南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金沙江对内合作经济带,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联动发展。云南可以依据自身要素特征,因地制宜地承接沿江各地的适宜的产业,并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东部地区产业转型步伐来推动云南的产业升级。

下一步,在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云南应着力挖掘潜力解决四个方面问题。

打开视野和格局。把云南产业放在国内外区域分工和产业链合作的大坐标中来考量,围绕重点,突出特色优势,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改变产业格局。

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布局上发挥优势,“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根据各区域特点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进而形成产业“虹吸”能力,给予外部良好的发展预期,聚合国内外要素,实现集群发展。

挖掘和吸引民间投资。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障碍。支持混合经营,鼓励民营经济参股国有资本项目。通过改善贷款、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民营经济,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

优化发展环境。正确处理政府、行业、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解决诸如承接项目落地难、外来企业服务难等问题。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面向南亚东南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

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到包括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军民融合和西部大开发在内的21个战略。面对这样一个系统的体系,云南必须找到一个既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又能结合现有基础的有力抓手,才能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推动云南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进程。

这个抓手,就是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个抓手包含三层含意:一是以出产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占据发展实体经济的制高点。二是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关键。三是以南亚东南亚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和合作对象,充分发挥云南的地缘和人文交流的基础性优势。

为什么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成为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呢?

针对云南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软肋”发力。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大部分都处于中低端,市场化程度不高,是云南最大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就要求我们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基于云南实际,并逐步向高端化迈进,最终目标是高端化,这是解决云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缺乏产业集聚、缺乏优势产业的问题的有效办法。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省委十届二次会议提出,“要自觉把云南放到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研判和谋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提升贸易质量、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能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两型三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能够提升云南整体的发展层次。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高端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云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的中期发展目标。这不仅是一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大产业,还能显著优化云南的产业结构。

能够更好达成以企业为主体,促进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云南已经拥有一批生产技术和产品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如昆明船舶设备集团公司生产的自动化物流和机场通用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头羊的位置;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铁路自动化养护机械,包括道岔清筛机、气压焊轨车、移动式闪光焊轨车、桥梁检查车等,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云内动力股份公司生产的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云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原型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处于国内的领先位置。对这些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就能够达到搞好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

云南的装备产品在周边国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价廉物美、进入市场较早和产品适合东南亚国家的特殊需求,以汽车、农用机械和电力设施为代表的云南装备产品,已占据东南亚相当的市场份额,并建立起了较高的美誉度。

确立了重点和目标之后,应该采取的对策,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聚焦铁路养护、汽车和电力设施制造,打造产业集群,延伸本地的产业链,推动云南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性提升。第二,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服务和引导。建立包括相关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和涉外研究部门在内的会商机制,加强对国内和周边国家相关形势及政策的把握,做好企业产品和市场开发的参谋,并为企业用好国家政策提供全面服务。第三,充分运用各种合作机制,激发各方面的动力,向北与东三省企业合作,例如生产智能机床;与北京企业合作,例如生产北汽新能源汽车;向东与长三角地区、向南与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合作,生产机器人、智能制造、3D打印、医疗器械、现代农业机械等。第四,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的技改、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工作,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和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确立政府采购优先目录。第五,组织建立协会,促成企业间的相互合作,用好现有的销售和人脉网络,做好对周边国家市场的拓展工作,提升市场开发效率。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