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南涧那些年那些事:彝乡家风故事三则

父亲话不多,平日很少训斥我们,只要不出格,由着我们顺着天性自由成长。可是有些东西却是父亲的坚持,不可愈越,陪伴着我的整个成长历程。

父亲的坚持

父亲话不多,平日很少训斥我们,只要不出格,由着我们顺着天性自由成长。可是有些东西却是父亲的坚持,不可愈越,陪伴着我的整个成长历程。

举行祭祖仪式是父亲的最大坚持。祭祖仪式一般在逢年过节时举行,在家中上厅安放供桌,事先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桌上,再摆上香炉、供品,然后带领全家举行祭祀仪式,一家人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整个过程不许说话,不许打闹,必须严肃、恭敬、诚挚,怀着对祖先的崇敬进行拜祭,做完这些仪式,家人才可享用节日的美味佳肴,祭祖前是绝不可以偷嘴的。另外,当家里做了重大决定、家人要出远门、姐妹几个结婚时,也要举行拜祭仪式,把发生的一切告诉祖先,同时也祈求祖先的护佑。

一家人吃饭必须围着桌子一起吃这是另一项父亲立的规矩。不能看电视,不能一个个东奔西跑,不能弄掉食物,不能浪费,还给我们讲各种食物的来历起源和传说,让我们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让我们对食物怀有敬畏心理,还时时说家的意思就是一家人常常在一起吃饭。

家里姐妹几个都读书,开学前的准备父亲也要求很严格。首先要把衣服、书包洗干净凉晒好,父亲也会把送我们上学的永久牌载重自行车洗了又洗、擦了又擦,开学时,让我们换上干净的衣服,背上整洁的书包,用自行车载着把我们送到学校,开始一个新的学年。

类似的坚持,父亲还有很多。

小时候,感觉比较开明的父亲怎么有这么烦的规矩,这么多的繁文缛节,特别是祭祖时面对着节日里的美味佳肴恨不能早吃为快了,却还要去完成那些仪式。慢慢长大了,渐渐体会到了父亲坚持背后的深意,父亲带我们体验的这些仪式感,对我们的人生有多重要。

父亲坚持的那些仪式其实就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让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了敬畏之心。通过祭祖仪式,慎终追远,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让我获得了安全感和面向未来的力量;开学前认真的准备,让上学有了仪式感,所以学起来也特别用心;结婚时隆重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家人浓厚的爱和亲人美好的期翼,通过这个仪式来对过去的自己告别,然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因为有仪式感,我才记得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白云,还有父亲身旁的微风和眼中的光芒。

缺乏仪式感,我们会失去很多觉察的机会。不敬天地,觉察自然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不敬人文,觉察自己身在何处感知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将不可能。没有仪式感的人生,永远都是灰头土脸的。仪式感之所以重要,是通过不断暗示自己,强化精神,能够让我们继续坚持枯燥的生活,在遇到变故或者彷徨无助的时候,带来希望,继续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好的向往,知道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书画琴棋诗酒花。

其实仪式感是在潜移默化中的一种互动,会给家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仪式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又是一种好的家庭环境和教养,父亲的坚持,让我受用终生。

那些年那些事

我不知道70年代末期的城市是什么样子。而我出生并长大的那个小山村却还是极其穷苦匮乏的。

那时,出生于七十年代末,身体正在疯长的我们不用担心挨冷受饿,包谷饭、米饭由着吃,姐姐穿过的衣裳也勉强可以穿。但是人的欲望就是这样,满足了一样,另一样又如雨后春笋般滋滋冒出来,永无休止。

对零食的强烈渴望便是那时我们的最大愿望。出钱的是买不起的,于是村里哪家有棵梨,哪家有棵杏都惦记得很清楚。从开花挂果那时起,就垂涎三尺地盼望着,果子刚有成熟的迹象,便迫不及待地爬到树上,不一会儿,树下就堆起了一层层的果皮。那时候,商品经济意识离这个小山村还很远,谁家有果子也不拿到街上卖,基本上都是给全村小孩集体分享。民风淳朴,人心善良是物质匮乏年代对我们心灵的最大慰藉。

有果子吃的幸福日子大概能维持月余。过后,游荡在村里的一群孩子就把全村前后成熟大大小小的果子消灭的干干净净。孩子们呆过的树上,谁也别再想有什么意外收获。于是又只好收起削果皮的小刀,眼巴巴地盼着来年。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也是难熬的。春花秋实的大自然节令让所有的渴望都只是非份之想,而嘴馋的毛病却不因季节的改变而改变,仍一如既往地在孩子们的心中实实在在地泛滥着。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好多让我难忘的事情。

记得有一年,邻居大婶在屋后栽了几颗甘蔗。我是看着它抽芽、长叶,然后慢慢茁壮成长的。剥了叶后的甘蔗姹紫嫣红的煞是好看,长长的叶子迎风伸展,使劲地吸收着阳光雨露。鸟儿在枝头啁啾,和我们一起期待着甘蔗的成熟。

甘蔗快熟时,睡梦中我都想着甘蔗的甜美,以致醒来后枕头都湿了一大片。可是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的叔叔婶婶的对话却让我失望不已。原来叔叔要上县城去看一个亲戚,顺便检查一下腰疼的毛病。审视一遍家中,却找不到一件像样的礼物带去。平常,亲戚时时托人带来些衣服之类的东西,对这个家庭多有接济。现在总不能就这样两手空空的去吧!他们苦想了半日。终于,婶婶说:“屋后那几棵甘蔗快熟了,到时砍砍带上吧。礼轻了些,也就算表表我们的心意了。”叔叔急切地说:“那孩子们怎么办”。婶婶难过地摇了一下头,慢慢地说:“也只有委屈他们了,明年我再栽,多多地栽!”叔叔再没说话,看来他们的协议已经达成。听到这里,很深的失望袭上心头,我一天天看大就快成熟的甘蔗眼看就保不住了,这几棵甘蔗,寄托了我们多少热情与期待呀,不容多想,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吃到甘蔗。

一天,趁叔叔婶婶上山砍柴之机,我们几个孩子砍了甘蔗大快朵颐。叔叔婶婶是直到要进城去砍甘蔗时才发觉甘蔗没了,婶婶顿足叫骂了几声,叔叔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

不知是不是因为甘蔗的原因,叔叔最终没有进城。几天后,叔叔的腰疼病更加厉害,躺在床上起不了身。本来就心虚的我看到这一切后内疚得不得了。总觉得叔叔是因为我们才病倒的。

父亲辗转知道了这件事,一天饭后,他把我们几个“涉案”的孩子叫到一起,了解了一遍事情的经过,对我们讲了许多道理,让我们跟叔叔道了歉。

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那些年那些事却好像就在昨天,在我的记忆里难以忘怀,如此清晰!

背负着心灵的阴影,直到现在,始终不能坦然。以后遇到诸如此类可以“地里瓜路边果吃不吃再由我”、“挑水带洗菜顺手牵只羊”的情况,当年的事,父亲的话就会浮现脑中,让我步伐坚定的走过了该走的路,做了该做的选择。

与其说爱,不如相伴

今年,丰沛的雨水极度滋润了干渴了几年的大地,喝饱了水的植物撒着欢地长,小城及四周放眼都是绿,抚慰着疲惫及潮湿的人群。树木以盛夏的果实回馈着大地的滋养,街上摆满了红红绿绿的水果,适值学生放假,来来往往的人比平时多,小城,一派繁荣景象。

一天晚饭后,和闺蜜从河边长廊走路回来,路过体育场,在路口,看到了一框李子放在那里摆卖。李子是近几年才有起来的新品种,个大、皮薄、肉厚、多汁,还挂满白白的一身霜,煞是诱人,卖相口感俱佳,和我们小时候能拉吃掉三半升的鬼李子不可同日而语。正走得口干舌燥,闺蜜看到这框李子后就挪不动脚步了,蹲了下去,挑了一个就要吃,我逗她说我们都没带钱,怎么买,她急了,想吃又不能吃的样子甚是好笑。这时,李子的主人发话了:“吃吧,吃吧,自家产的东西,尝一个不要紧,甜得很,吃得了!”得到允许,李子马上投入了闺蜜早已垂涎欲滴的口中,看闺蜜的表情,主人的话没错。我也才把目光从李子上收回来,看清了摆摊的主人:一家三口,老两口七十多岁了,瘦小的身体皲缩着,头发花白,岁月在脸上雕刻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和背篓里的李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伙子应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壮实憨厚,穿一身蓝色篮球服,蹲在背篓旁,老两个坐在路边。其它水果摊是人少水果多,一个人招呼着一大个摊子,前面摆满各式各样的水果,这个是人多水果少,三个人卖一小背篓李子。闺蜜挑了一袋,小伙子接过一称加了几个旺旺的两斤,五元一斤刚好十元钱,我把二十元钱递给小伙子,小伙子却转过头对他母亲说:“阿妈,收钱”。老妇人颤悠悠地接过钱,另一支手伸进怀里,摸出一个麻布袋要找补零钱,老妇人的眼神不太好,打开布袋后摸索着没找着,老爷子凑过来,很快找了一张十元的递给我,再帮老妇人收好钱袋,揣进怀里。整个过程小伙子在一旁安静的看着,不催不促,不愠不火,不报不怨,一家人各有分工的完成了卖李子收钱这一过程。正在这时,四五个在体育场周围跑玩的孩童也被这背篓诱人的李子吸引了过来,站在一旁掏钱凑在一起,递给小伙子说:“叔叔,我们只有这点钱,你卖给我们四块钱呢李子”。小伙子接过钱递给母亲,对那几个孩子说:“不称了,不称了,你们自己抓,一人抓一捧,抓得多少算多少”。一得令,孩子们乐了,马上围上来一人抓了一大捧,就着手叼起一个就吃,李子个大,汁又多,汁液马上顺着嘴角流下来,孩子们双手顾不过来,歪过头在肩上一擦,吐出李子核,低下头,又叼起一个。小伙子憨憨笑着说:“给是很甜,给是很甜!”孩子们不停点着头,开心地站在那里吃。老两口什么也不说,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吃,脸上很满足的表情,孩子们的对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又守护到成熟好不容易背到街上卖的李子的肯定,此时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和成就。

过后几天,在街上不同的地方又见过这家三口几次,同样的三个人,同样的一框李子。平时很少见他们,应是县城周边村寨的,距离县城最少也有五六公里的山路。本来一框李子小伙子一个人来卖绰绰有余,而且县城周边这几年公路也修了好多,骑摩托的话把这框李子带到县城也不是很费事的事。但是一家三口都来的话肯定就不那么容易了,老两口的身体状况已无法适应山路上摩托的巅簸,一家人,很有可能是背着李子慢慢走路来的。

见惯了生意人的麻利、精明和算计,这家三口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家人,安祥、认真地在一起的样子,让我看到了幸福的味道。老两口趁着自家种的果子熟了,也想借机到县城看看、凑凑热闹,小伙子也不嫌麻烦,耐心地陪着父母做着他们想做的事,不焦不燥,安心地安护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细雨发乎云端,润物无声湿了心田,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就这样真切地发生着。平日的我,自诩有点小文艺,抒得一把好情怀,在这一家三口面前也顿觉苍白无力。其实,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与相伴才是最简单的幸福生活,与其说爱,不如陪伴,家人彼此的相伴,便是最好时光。(南涧县 杨梅花)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