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公共出行的一种新形式,共享汽车正在国内多个城市蓬勃发展。虽然租车的流程很方便,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好不好用,首当其冲的还是还车难、充电难等问题;此外,在共享汽车使用中,用户交通违章处理情况、车辆停放、个人信息的真实性、费用支付、车厢保洁、预约爽约等信息,也成为困扰用户和企业的现实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行业还处在起步期,共享汽车的“蛋糕”并不那样好“啃”。
共享汽车发展时间不长,就暴露了难以回避的问题。据广州共享汽车专委会等机构统计,有30余家共享汽车企业在广州共投放了超过4200辆共享汽车,按照当前各共享汽车平台的计划,预计年底前广州市运营的共享汽车将增至2万辆。与此同时,无证租赁、酒后驾驶、偷窃坐垫和加油卡、客服联系不上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无疑成了共享汽车发展的障碍。
共享汽车比共享单车投入大,要形成一定规模,收获理想的收入,尚需要时间。企业想借助共享经济的契机,期待共享汽车能像共享单车一样红火,情理上可以理解。可共享单车管理尚未成熟,不能只看到共享汽车的利益,更要看到其中的风险。相关方面应未雨绸缪,给共享单车企业和使用者设置相应的规范,堵住管理上、使用上的漏洞。
首先是共享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要跟上。共享汽车主要以纯电动车为主,考虑到充电桩、停车位的成本问题,目前大部分取车点以及还车点都设立在市郊,对用户来说并不便利。有个别服务商提供了市区内的还车点,但选择相对较少,难以实现无缝接驳。企业应承担共享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的责任,城市管理部门也应调研、规划,对共享汽车的发展提出具体意见。
其次,对共享汽车使用,应制定更严苛的准入门槛。驾驶人是否有驾驶证,承租人是否就是驾驶人,驾照和驾龄有何规定和限制,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都应考虑在内。如果只是会使用共享汽车就能够成为共享汽车的使用人,那么,共享汽车上路,虽方便了使用者,但却容易给道路交通安全埋下安全隐患。
规范共享汽车运营,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共享汽车企业不能为了吸引用户,忽略了驾驶人资质审核、管理、安全控制等问题。而管理部门更应加强监管,对共享汽车公司的资质、运营规则、安全管理规定等制定具有约束力、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办法,并督促企业对使用共享汽车的用户履行培训、提醒义务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有事前申明,让共享汽车这一新事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