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出台两大政策促进就业创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10月17日,云南省近期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期,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两大政策,随着新一轮政策的实施,到2020年全省主要就业创业指标任务是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以上。

10月17日,云南省近期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期,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两大政策,随着新一轮政策的实施,到2020年全省主要就业创业指标任务是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以上。

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以上

据介绍,《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分为8个部分,共30条。其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方面,明确到2020年全省要就业创业指标任务是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500万人次,帮助10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扶持自主创业4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发放小额创业贷款300亿元以上;高级技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0万人以上;去产能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实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为支持新兴业态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急于纳入负面清单管理,允许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打造新兴业态柔性监管环境。同时,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等制度,规定在未经法定注册的新经济主体就业的劳动者,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提出要研究制定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工伤保险参保办法,支持劳动者通过新经济形态实现多元化就业。

建“云岭电商创业村”等新举措带动就业

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文件主要提出了以下新举措:一是扩大“贷免扶补”经办银行范围,扩大创业贷款扶持对象范围,贷款期限从2年延长至3年。二是将我省原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的“无偿资金资助”等统一调整为“创业补贴”,对毕业3年内(含毕业学年)在云南省创办具有带动脱贫效果明显、创新示范效应显著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给予创业补贴扶持。

三是自2017年起从当年征缴的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对自主创业重点群体的创业扶持补助。四是到2020年,全省再建设认定40个县市区创业园,40个园区众创空间,20个校园创业平台。五是从2018年起每年重点培育建设3个省级创业园示范基地,并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资金。

六是鼓励社会投资机构开办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对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作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且符合条件通过评审的,最高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七是鼓励农民工等人员农村创业,促进电商创业示范村建设,到2020年全省建成600个“云岭电商创业村”。

编制资源倾斜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人数创新高,达到18.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省就业创业促进工作的重点。为此,《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多渠道开发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岗位,强化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服务保障,畅通基层高校毕业生流动成长渠道等。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机关及其事业单位工作,意见明确将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大县、乡基层一线编制保障力度,基层单位出现岗位空缺,可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专门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县级以下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数用于招录退役大学生士兵和高校毕业生,不得设置与职位无关的限制性条件。此外,招聘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人员可不作专业限制,招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可适当放宽专业要求。

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等为基层留住“人才”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县以下单位工作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时,除国家执业准入制度对学历及专业技术工作年限有明确要求的职称系列外,适当放宽学历和专业技术工作年限要求,对论文、科研、外语、计算机应用等不作硬性要求,将基层工作实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或作出重要贡献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

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工作经历的政策导向,向在基层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倾斜。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将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和地方国有企业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进行锻炼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在基层成长成才。健全基层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单位间合理流动。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