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谨防“吼娃”式家庭暴力

日前,关于“陪读吼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上帖子大多是家长的吐槽,但孩子们对此到底怎么想?随后,一家出版社突发奇想,向不少小学生征集了关于“吼娃”的感想,孩子们的“真心话”让不少家长直言“太温暖,笑了又哭了”。

日前,关于“陪读吼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上帖子大多是家长的吐槽,但孩子们对此到底怎么想?随后,一家出版社突发奇想,向不少小学生征集了关于“吼娃”的感想,孩子们的“真心话”让不少家长直言“太温暖,笑了又哭了”。

家长“吼娃”,除了怒斥、责骂之外,还包括罚站、罚跪等,目前不少家长认为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问题是,对于家长“吼娃”这种常见的家庭暴力行为,目前的讨论多停留在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是否值得效仿的层面上,而忽略了他们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身心的伤害。《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或是一种虐待未成年人行为。

家长“吼娃”成常态,即使不违法,也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极不尊重,将会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也比较强,更容易酿成不良的习惯。这时候,家长要采取循循诱导、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帮助未成年人慢慢改掉不良习惯。如果简单采取“吼娃”的管教办法,非但达不到让孩子改掉恶习的目的,反而对孩子未来的身心、人格、情绪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构建法治社会,在家庭当中敬畏法律,维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显得尤为重要。以“吼娃”为代表的家庭暴力,造就不了有用之才。相反,在暴力教育中长大的孩子,难免会存在懦弱、胆怯、甚至自闭等心理缺陷,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人生。有关部门运用反家暴法,倒逼家长“戒吼”。

此外,学校通过减少学生家庭作业或推行“自主作业”等方式,有利于给孩子“减负”,为家长“释压”,从而防止“吼娃”现象泛滥。

Tags: 家庭暴力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