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基层干部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情况
西邑乡蚕桑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本报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文/图
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群众长远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助推、群众参与等方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2.26%下降到目前的16%——
党建引领 啃下“硬骨头” 扶贫开发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大山大坡深沟沟,山高坡陡路难走。”这句话是乌马村洗马塘自然村的真实写照。洗马塘自然村地处大山深处,山高坡陡,属地质灾害隐患点,村民出行不便、住着不安稳,艰苦的生存环境制约着洗马塘的发展。
“头顶有石落,下雨有石流。每逢雨季,村子里到处是泥巴,一脚踩下去能陷很深。怕有泥石流,靠山墙的正屋都不敢住,要搬到前面的小房子里。”64岁的赵贵芹因家庭变故,与11岁的孙女相依为命,住房地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曾经常担惊受怕。
西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后,首先把搬迁洗马塘自然村被纳入工作日程。然而,由于担心“在原住址还有几亩薄地,勉强维持生计,如果搬出去田地怎么办,今后如何发展?”群众不愿搬、不敢搬。
“为做好扶贫工作,西邑乡党委及时成立永信易地扶贫搬迁临时党支部,由驻点的副乡长担任支部书记,专门抽调了一名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副书记,带头搬迁党员任支部委员,支部共有党员7人,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西邑乡党委副书记杨卫华说,党支部定期分析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问首办、限时办结。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党员教育管理与项目推进相结合,先后开展“亮明身份、公开承诺、示范带头”等活动,强化党员意识,推动履职尽责。2016年,先后在乌马村洗马塘小组召开党员会议32次、户长会议28次,做实群众工作,实现了该村30户整体搬迁。
为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真正实现“不掉一户、不漏一人,人人有帮扶、户户有干部”的帮扶目标,结合全乡贫困实际,西邑实行了包保责任制,将21个村(社区)分为3个片区12个小组,书记、乡长、主席分别包保到片,其他领导班子包保到村,一般干部包保到组到人,确保了搬迁任务的落实,各挂村领导干部即是政策宣传员、搬迁服务员,又是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西邑乡脱贫攻坚工作快速推进。
产业助推 拔掉“穷根子” 重点发展烤烟、蚕桑、生猪、核桃、烟后蔬菜种植五大产业
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西邑乡注重农户增收这个落脚点,重点抓好烤烟、蚕桑、生猪、核桃、烟后蔬菜种植五大产业,围绕“万亩烟”“万亩桑”“万头猪”“万亩果”“万亩菜”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定位,力争实现“山上有林果、田间有作物、家里有畜牧,确保户户能增收,人人能致富”的目标。
与此同时,以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探索成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变成增收资产,2016年共流转土地2500余亩,让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报酬两份收入。
32岁的小羊邑村老落箐自然村村民唐福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10月,小羊邑村和王寨村分别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9亩、529.4亩种桑养蚕。他抓住时机承包了26亩土地,今年已卖出3批13张茧,收入2.4万元。唐福然说:“今年还能再卖两张蚕茧。以后收入会更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通过土地流转,分散到各家各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蚕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西邑已建成桑园面积1.4万亩,实际养蚕利用面积8293.3亩,惠及11个村754户种桑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72户。绿油油的桑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2016年,西邑乡共带动518户贫困户种植烤烟,户均增收19175元;272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达12775元;284户农户养殖生猪1700余头,户均增收14600元;3840户贫困户种植核桃,户均增收4160元;615户贫困户种植烟后蔬菜,户均增收6000元。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西邑乡依托方平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1500头能繁母猪股份制养殖场,按照“合作社+公司+安置点搬迁户”的模式,将政策补助资金760万元量化为搬迁群众股金,年底将当年净收益提取公积金后的49%返利分红给搬迁户。目前,永信集镇股份合作养殖场进展迅速,年底可实现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西邑乡依托安置点位于集镇的优势,做好商铺分红和摊位收益这两篇文章,让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目前,二期“多层”安置房的41户农户,每户可获赠12平方米商铺的股份,由管委会统一承租,集中经营,按股分红。一期“多层”安置房的33户农户,可获赠2平方米摊位1个,用于自助经营或出租,让搬迁群众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群众参与 激发“能动性” 提高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如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是精准扶贫各项举措能否落地生根、发挥长效的关键。
西邑乡在实施易地扶贫安置过程中,坚持户型群众说了算、价格群众自己谈、建房过程群众参与的办法,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易地扶贫安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推进永信安置点建设中,西邑乡坚持住房建设“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红线,即:安置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最大户型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1万元。根据每户家庭人口先确定户型和面积,然后采用“打二建一”“打三建一”的方式建房,坚决防止因搬迁而举债,因建房致贫返贫、难以脱贫。
在建房过程中,由临时党支部推选3至5名搬迁代表组成建房理事会,组织群众与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洽谈建房价格,以“党支部+理事会+施工队+搬迁户”的方式统规联建,降低建房成本,减轻群众经济负担。
同时,让群众参与建房。建房理事会广泛号召懂建筑、有技术的搬迁户参与建房,随时监督,对房屋质量,建群众放心的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有26户群众参与了一期建房,既保证了安置房的工期进度,又达到了增加群众务工收入的目的。
西邑乡积极打造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以“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即:依托显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生猪养殖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改良品种、养殖技术、饲料供应及防疫等技术服务,并以“猪联网”拓宽生猪交易渠道。 目前,全乡结合“种”和“养”共成立合作社45个,社员达8487户,逐步引导农民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道路。
西邑乡还创新产业发展合作模式,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的“能动性”。2016年,乡党委与勤丰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生猪养殖,推出了“母猪寄养、仔猪赊养、仔猪托养”三个菜单,群众根据实际进行点单,合作社派单。目前,母猪寄养109户327头,仔猪赊养175户3150头,降低了群众负担,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