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诗平
日前,笔者和一位基层文化干部闲聊时了解到,一些农家书屋房子宽敞整洁,架上也是书报成行;可是读者寥寥,一些农业理论类的书籍崭新地摆在架上,很多书籍更是积上一层灰尘。
近年来,党和政府持续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就是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一些农家书屋所配书籍适用性差,不对农民群众的胃口,吸引不了农民朋友的目光,使农家书屋陷入尴尬境地。
笔者以为,一些农家书屋有书没有人,主要是缺少“三味”:一是“农味”,涉农类图书偏少;二是“村味”,各地农村村情不同,一些农家书屋却不因村制宜,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情味”,由于运行机制不完善,一些农家书屋在农忙时节开门,农闲时却大门紧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必然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而农家书屋则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农家书屋要想有书还有人,就应充分考虑本地农民文化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对症下药,加强管理服务,多增加一些指导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强的书;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多安排一些农技人员到农家书屋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让农民朋友真正对读书有兴趣、愿意读、读得懂,通过读书成为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