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弥渡:教育扶贫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云南弥渡县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是中国花灯之乡,是红河的深厚的文化源头,又是国家级贫困县。

云南弥渡县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是中国花灯之乡,是红河的深厚的文化源头,又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以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村)薄弱学校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为延伸,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确保2017年全面完成教育脱贫0.6万人、2018年和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健全机制,精准扶贫

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脱贫摘帽,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神和弥渡县“五个一批”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弥渡县教育局建立起“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的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各项扶贫帮扶工作。

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2016年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评估验收,正式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之一。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成就,也是教育扶贫取得的巨大成果,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有力保障。2009以来全县投资5.3亿元,新建校舍31万平方米,排除危房25万平方米,新征土地987亩,整体搬迁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88所,建成教师宿舍1013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改善,育人环境全面优化,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日趋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巨大转变。

采取企业参与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融资租赁方式,向企业融资3100万元,按照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要求,所有学校接入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到目前为止:建成教育信息化数据中心机房一座;建成校园网A类5所,B类10所,C类77所,信息点合计3315个,覆盖全县各学校教室、功能室、学生宿舍、门卫室; 购置台式计算机1211台,完成安装调试,已投入使用;安装60座云课堂计算机教室4间;购置交互智能平板一体机475台;建成固定录播教室1间;建成移动录播系统8套。教育信息化已初步形成,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能享受优质的现代网络教育资源,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外界的世界,为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

据了解,在9所初级中学建立校园警务室,在各类学校配备学校保安79人、门卫36人,投入1300多万元,安装校园安全监控系统92套,校园监控摄像头937个,做到校园监控全覆盖。购置安保器械800多件,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障师生安全,努力构建平安校园,让每一孩子都能在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

加快教育发展,全面实施教育扶贫

加快教育发展,全面实施教育扶贫,重点做好“两个普及,一个巩固”。一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1%。认真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3所公办幼儿园,扶持9所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到2017年每个乡镇都有一至二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同时不断完善幼儿园设施设备,配足配齐幼儿教师,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幼儿都能接受学前教育。二是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大对图书室、数字化校园网络、体育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毛入学率达99.5%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在本区域接受同等优质教育,努力实现脱贫摘帽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步发展。

多措并举,全面实施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加快教育脱贫,加快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是建立信息台账。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摸清底数、瞄准对象,对全县建档立卡户子女就读情况建立了信息档案,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244户、贫困人口69078人,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在校就读幼儿1318名,小学生4565名,初中生2591名,高中生1265名(含职高、中专),大学生738名(待乡镇扶贫办再次完成统计后,再一步核对、梳理)。其次,对全县建档立卡户子女进行动态管理,时时了解他们在入学就读阶段遇到到各种困难,构建起覆盖贫困地区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确保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所学校、不漏一个贫困生。

二是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资助力度。2015年和2016年普通高中助学金发放439.875万元;2016年中职免学费资金发放129.15万元,中职助学金发放141.725万元;2015年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发放20余万元;“博爱助学”、“润雨计划”等资助项目发放资金达10余万元。同时认真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及贫困、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资助项目,不断扩大资助范围、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是落实好各种扶贫政策。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政策,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施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做好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关爱工作。

四是加大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力度。考入一本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除享受其它资助政策外,由省财政给予每年5000元学费奖励。同等条件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优先享受“爱心圆梦”行动助学贷款,享受新生入学资助(省外1000元,省内500元),毕业创业优先享受大学生创业“贷免互补”最高10万元的贷款。

五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大贫困家庭的“造血”力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家庭倾斜。支持弥渡职中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加强各种短期培训,组织烤烟栽植、水果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餐饮服务等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每个贫困家庭提供一门能更好脱贫致富的技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的需要,多途径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六是实施三级联动,协力推进。建立县、乡(镇)、学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立足于县情、乡情,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帮扶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特别是帮助他们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杜绝因贫返贫、因贫失学。

七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太平洋建设集团PPP战略合作,改善学校特别是贫困乡镇(村)的办学条件。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金会、民间爱心人士对贫困地区教育和贫困学生给予捐赠和资助。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