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绿春:在脱贫路上,以“星火燎原”之势,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尽管县域内青山掩映,绿水长流,但由于一度缺思路、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绿春县仍面临着贫困面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劲不足的重重难题。

尽管县域内青山掩映,绿水长流,但由于一度缺思路、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绿春县仍面临着贫困面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劲不足的重重难题。

针对这些情况,该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党建和脱贫的“无缝对接”,在各乡镇建立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通过“建基地、育能人、扶大户、带农户、强组织”,在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提高其生存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了260余名产业大户、“明白人”“带头人”,并与他们签订“传帮带”协议,使之发挥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以星火燎原之势,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建基地育能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

曾在外乡跑过客运、开过饭店的大兴镇牛洪村委会的陈鲁秋,可谓十里八村少有的“大能人”。在外打拼数年之后,他思考着回乡创业。于是,在家乡的八七水库旁,他挂起了鸿林家庭农场的牌子。

创业伊始,陈鲁秋养起了山羊,但由于不懂技术吃了亏。现为大兴镇党委副书记的赵勇听说后,决定到他的农场去看看。“后来知道,他是想来看看我是否真的想干点事。”陈鲁秋说,看到自己确实想干一番事业,赵勇将他介绍进基地学习养山羊、养鸡、养猪技术。

在离绿春县城不远处一片2公顷的土地上,以一栋三层的黄色小楼为中心,伙房、大棚、畜禽舍、鱼塘依次排列,井然有序。走进小楼,会议室、培训教室、学员宿舍等一应俱全……这便是大兴镇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赵勇便是这里的“校长”。

自此,陈鲁秋便和其他40多个学员吃住在基地。基地采取“学员点菜+组织配菜+基地上菜”的“菜单式”教学模式,在党建专家、科研教授、乡土人才、创业能手等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室内学理论,室外学操作。一个学期下来,“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不仅掌握了养山羊、养鸡、养猪的繁育、防疫等全套技术,还学习了脱贫攻坚政策,党建、法律等知识,更懂得了带动他人致富的好处。”陈鲁秋说。

其实,绿春县各乡镇都建有和大兴镇类似的培训基地:投资90万元及以上,占地1.33公顷以上,综合楼不少于300平方米,下设实践基地,集理论学习、技术实训、试验示范、吃住等功能于一体。村、乡镇、县级层层把关,各基地将那些有创业致富愿望、有培养潜力的农村党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培育成带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明白人”“带头人”。目前,全县已开展培训460期2万余人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500余人,培养种植、养殖、加工等“土专家”“田秀才”2400余人,培养致富能手800余人。

扶大户带农户 “头雁”起飞众人跟

有了技术和发展思路,在基地的指导下,陈鲁秋说干就干。这一过程中,“镇上经常帮助我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好几次优先给予小额贷款。”“镇上还经常召集我们开会学习,拓展思路,鼓励我们带领乡邻共同致富。”陈鲁秋指指周边的大山介绍,“我不会讲大道理,总觉得,只有山里乡亲一起致富,一起过好日子,我才能心安,才睡得着觉。”

在陈鲁秋的号召下,周边村寨的乡亲以“农场+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组建万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和我、我和农户在基地签订‘传帮带’合同,公平、公正。”为让大家相信自己的真心实意,在组织的教育下,陈鲁秋于去年10月份还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目前,陈鲁秋的农场已吸纳813户贫困户入股,资金达90余万元;与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滇南小耳朵猪”购养合同。一个集种植、养殖、烤酒、餐饮、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农场初具规模,养有生猪200头、土鸡2万只,储酒30吨。“今年估计收入500万不是问题,贫困户能分得不少红利。”对于未来,陈鲁秋显得信心满满。

无独有偶,平河镇致富能手李恒沙,在基地学习生态鸡养殖技术后,投入16万元,创办全镇第一个生态鸡养殖示范基地,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带动8个村委会发展生态鸡养殖,年产值达350余万元,解决了6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问题。

如今,绿春县260余名致富“领头雁”经各级党组织的统一引领、重点扶持、跟踪服务,在创办种植、养殖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同时,与本人所在乡镇实践基地签订“传帮带”协议,通过现身说法,正引领着成千上万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愿望。

Tags: 绿春 扶贫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