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忠魂永驻“红土地”——追记共产党员、昆明扶贫驻村干部刘军
B
刘军生前照片。 家属供图
刘军生前的办公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记者周密摄
新田村委会二楼的小房间是刘军生前的住所。
刘军生前争取资金为村里建起的养殖场。
刘军(右二)生前和同事到贫困户家送粮食。 新田村委会供图
刘军生前帮扶的红土地镇新田小学。
6月19日,周一。早上9点多的轿子山旅游专线上,大雨如注,一辆略显陈旧的小车在雨中行驶。前方数十公里外,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红土地镇新田村党总支书记李兴旺,一直在焦急地拨打着车主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
车子的主人叫刘军,是市旅发委派驻新田村帮扶点的驻村队员。
左等右等,一直不见熟悉的车辆驶入村委会大院,电话也打不通,李兴旺有点坐不住了。就在此时,他接到了红土地镇镇长余伟军的电话:刘军驾车行至昆明—轿子山74公里处,突发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
一个简单的陈述,让李兴旺的脑子一蒙,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他能做的就是立刻同其他村干部匆匆赶往医院。
6月19日下午5点45分,刘军被推进手术室,第二天下午3点多,深度昏迷的他停止了心跳。
6月20日,距刘军40岁生日只有11天。
军人出身,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冲锋,一名共产党员39岁的脚步,永远停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约定
“已经和村干部说好,不能让他们白等”
星期一,来不及送孩子上学,扒拉几口饭,刘军拎起公文包就要出门。
“今天雨这么大,进村的路又不好走,就不能推一推,明天走么?”妻子孔令娟少有地向丈夫提出了要求。因为她知道,刘军对车有抵触心理,平时很少自己开车。
“娟儿,已经和村干部说好了,不能让他们白等啊!”刘军还是按原定计划,又一次踏上了去往新田村的路。
天一直下着雨,车窗外一片灰蒙。路上,刘军给李兴旺打了一个电话,但没人接。
过了半小时,李兴旺回拨过去,可一连打了十几个电话,都是无人接听。
前一天,刘军在电话中告知李兴旺,25万元的扶贫资金有着落了。这笔钱如果到位,上新田村小组野猪养殖合作社的资金就不愁了。刘军还和李兴旺约定,等他到了新田村后,再详细商量具体细节。这天晚上,红土地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何云也接到了刘军的电话,刘军说自己第二天早上要来新田村,一是看看新田村现在还存在的问题,和村干部商量一下项目的事情;二是来镇上找他盖《昆明市扶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情况统计表》的章。电话里,何云还提醒,这几天天气不好,村子里不少地方还发生了泥石流,路况差,一定要小心。刘军宽慰说没事,又不是第一次进村,不要惦记。
刘军出事的地段位于昆倘公路74公里处,那是一条有着连续急弯、交通事故频发的公路。我们不得而知,刘军之前是怎么克服内心对车的抵触,一次次驾车往返于昆明和新田村之间的。
在新田村,知道刘军的人,谁都无法相信,前几天还在走村串户的他,竟然就这样不辞而别。
“刘书记就像自家兄弟,他说了两年才走的,可这才过了一年多啊……”贫困户付年花嘴里一直喃喃地说。
“眼前总浮现他的样子,以为他还在……”新田村委会主任周应贵,从第二次见面就改口称刘军为“弟兄”,他总觉得有一天,刘军会出现在村委会院子里,像第一次见面那样,从车上走下来,笑盈盈地向他走来。
南下
“下辈子我们还当兄弟,哥哥还给你”
1977年农历六月初七,刘军出生在山东省乳山市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从小懂事、听话、孝顺。199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录取,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考上军校的孩子,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2000年,从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毕业,刘军被分配到驻河北故城某空军部队,同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刘军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也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孔令娟。2004年,部队号召广大军官驻扎边疆,作为一名党员,他第一个报名。
但一开始,这一决定遭到家人的反对。孔令娟说:“故城离我家不过几十公里,离你老家乳山也不过几百公里的路程,家里人都有照应,但你去云南那么远的地方,无亲无友的,图什么?”
但刘军铁了心,孔令娟只能目送着他坐上南下的火车。第二年,孔令娟辞去教师的工作,跟随刘军来到云南陆良一个山沟沟里的部队,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父母年事已高,刘军来到云南,照顾父母的重任就落在了弟弟刘伟身上。刘伟只好放弃在陕西的事业和爱情,回到父母身边。
刘伟回忆:“哥哥曾对我说,‘哥哥欠你的,这辈子还不清的,下辈子我们还当兄弟,哥哥还给你!’”
此后,孔令娟又跟随刘军到过驻呈贡、祥云等地的部队。2014年3月,刘军从部队转业,进入市旅游监察支队工作。这期间,他在投诉科、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旅发委窗口等部门工作。
去年2月,市旅游监察支队队长张波找到刘军,希望他接任同事刘青到新田村驻村。
张波说,刘军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军转干部,身上有很深的军人印记,对于每一次工作调动,他都能服从组织安排,平时话语不多,但做事踏实认真。他回忆,和前几次一样,刘军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就应了下来,没提什么要求。
得知儿子要去的村子距城里有上百公里山路,开车要四五个小时,母亲刘巨美劝说:“你在部队20多年,娟儿也跟着你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好不容易到了地方机关,你就好好待着,也让娟儿享享清福吧。”刘军当时是这么跟母亲说的:“娘,我是一名党员,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想为农村做点实事。”
走之前,刘军特意找到同事刘青,向她详细了解新田村的情况。刘青回忆,他问了很多问题,细致到有多少户贫困户、每一家是什么特点等,两人聊了一上午。
背起挎包、拎着铺盖,就这样,刘军一头扎进了新田村的沟沟壑壑。
入村
“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增添麻烦的”
坑坑洼洼的土路,大多数人家住着土坯房,村民主业是种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一到新田村,刘军心里沉甸甸的。
周应贵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刘军的情景:穿着很朴素,脸上笑意盈盈,说话和颜悦色,看不出是名机关干部。
在介绍了基本情况后,周应贵和其他干部要给刘军落实住处,安排的住所是村委会二楼一个小房间,但简陋的条件让他有点难为情。似乎看出了周应贵的难处,刘军乐呵呵地说:“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增添麻烦的。”
房间不足10平方米,被隔成了两间,外面是办公室,里面是卧室。
当我们第一次走进这个办公室时,发现其实就只有一张书桌,桌子上整齐摆放着《为民服务工作记录本》《惠民政策汇编》《论党的建设》《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昆明市领导干部党风廉政专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选编》等工作笔记和书籍。在《为民服务工作记录本》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时间:2016年12月25日,群众张开文反映,低保给1000元的药自己没拿到,临时救助款应该分给他。处理意见是:下年有救助优先考虑,自己买一包米送给他。”
屋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热水器,旁边放着一包茶叶和一袋纸杯。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姚兴稳说,如果群众来了,刘军总要给他们泡一杯热茶。
不过一个转身的距离,就是卧室,里面仅摆放了一张简易床,墙角处灰粉已经脱落,由于太潮湿,屋外的草都长进了墙里,硬纸板做的“窗帘”根本不透光,即使是白天,屋里光线也十分昏暗。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床上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块洗脸毛巾整齐地搭在盆边上,牙刷、牙膏整齐地插在杯子里。姚兴稳说,刘军每次离开都要把房间收拾好。
进村第一天,刘军就开始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一到村里,见到年长的村民,他就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烟来发,坐下来聊天,也不讲他是昆明派下来的干部。
起初,周应贵他们都以为他抽烟,可刘军告诉他们,自己不抽烟,这烟是特意准备的,发烟给群众,一是表示对村民的尊敬;二是为了拉近和村民的距离。
刘军和村民聊天,问得最多的就是“村里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对脱贫致富有什么好建议、好点子?”就这样,刘军在村里驻扎了下来,白天和村干部走访核查,晚上熬夜整理数据、分析问题。
“不少群众白天干活不在家,就得晚上去核查,回来后整理完材料到下半夜是常事。”周应贵说,当时他就转变了对刘军的态度,这个驻村党员不一般,本来想着他是来“镀镀金”,没想到他比我们干得还卖力!
半个月后,刘军召集村组干部开会说:“新田底子太薄,想要尽快改变面貌,眼下得借助外力,多争取惠农支农项目和资金。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工作就一定能上去。”
过去的新田,都是等政策,上面安排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刘军的一席话,让大家很受启发,村干部们在一起热烈地议论新田今后要干什么、该怎么干。
改变
“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问题”
通过走访,刘军发现进村道路是百姓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严重阻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进村道路虽然只有1.3公里长,却让几百户村民饱受“天梯”之苦。
“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问题!”刘军开始奔走于各职能部门请求资金支持。
周应贵以前也跑过项目、要过资金,深知跑资金的不易,但刘军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哪笔资金基本定了,他才和我们说,其中的艰辛从不说半个字。
没人知道,平时话不多、张不开口为自己的事求人的他,是怎样一次一次地“闯”职能部门、三番五次到一个个企业“化缘”,为新田争取机遇、创造条件的。
刘军和弟弟感情十分深厚,隔上两天,兄弟俩就要通电话。自从驻村后,两人聊得最多的就是脱贫思路和项目,当得知家乡养猪业比较发达,出栏率高、经济效益好时,刘军就让弟弟想方设法联系养殖户,自己要向他们讨经验,还经常在微信中给弟弟发新田村的照片。他说,这个村子就像他们小时候老家的样子,自己对这片土地有莫名的感情,一定要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
没过多久,刘军就找来了第一笔资金,新修了700米进村道路,原先3米宽的土路变成了4.5米宽的水泥路,打响了驻村扶贫的“第一炮”。但争取来的第一笔资金只够修700米的路,于是他又开始新一轮的奔波。随后,600米的第二段进村道路、新田小学门口的700米道路也陆续修好。
姚兴稳说,之前,村里嫁出去的姑娘很少来村里串门走亲戚,现在路修好了,村里人能走出去,外边的亲戚也能经常来串门。站在空旷处向远方眺望,灰白色的水泥路在茂密的树林间若隐若现,蜿蜒于群山之间。远处有几辆汽车在山间穿行,汽车鸣笛划破山间宁静,声音在空旷的山间回响。
何云记录得清清楚楚,短短一年多时间,刘军为新田村争取项目和资金总计50余万元。
50余万元可能不是个大数目,但每一分都凝聚着刘军的心血,给老百姓的收益更是算不完的“大数目”!
刘军来了,新田变了:通往村外的大路修通了,往昔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村里大部分人家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小学破落的教室变得干净明亮……
选择
“不做眼皮活,要做就做管长远的实事”
“村里的基础建设搞好了,只能给老百姓带来方便,但要实现脱贫致富,还需要有产业支撑,让贫困户持续增收,变输血为造血。”刘军的这句话,让李兴旺至今印象深刻。
培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做点眼皮活装面子,还是为群众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
新田村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一直以来,村里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种的是“老三样”:洋芋、苞谷和苦荞,加之地处山区水源缺乏,村民长期靠天吃饭,遇到不好的年份,农户种一年庄稼连收入都没有。
发放112只种猪,让村里发展养殖业,是倘甸和轿子山两区扶贫办给出的一条脱贫新路。种猪发下来了,首先遇到的是怎么分、怎么养的问题。
“起初有村干部提出,把这些猪全部分给贫困户,让他们自己发展养殖业。”李兴旺说,此时刘军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应该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组建养殖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建立扶贫产业,大家拧成一股绳,一起来培育壮大养殖业。
成立合作社是好事,但是建养殖基地缺资金,村集体和农户都凑不出这笔钱。刘军这时候又站了出来:“方向定了就成,缺资金我去想办法。”
最终,村委会决定在三家村小组建养殖合作社,把这112头种猪中的66头分给三家村的18户贫困户,剩下的46头放在合作社,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集中养殖。
3个月后的2016年8月,三家村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最大的资产就是一座7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这个基地投资约40万元,其中5万元是刘军找来的项目资金,镇上给了5万元,新田村另一家挂钩扶贫单位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支持了10万元,加上农机站的小额贷款,养殖基地就这样建成了。
李兴旺说,刘军在这个养殖基地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那段时间,他一到村里就去基地看建设情况,外出找资金的过程中,他还要我每天把猪舍的建盖进展拍照片发给他看。”李兴旺曾经劝说不要那么着急,可刘军说:“这是新田村的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我们一定要把它干成、干漂亮。”
令人欣慰的是,合作社发展很顺利。去年集中养殖的46头种猪,目前已经繁殖出了70多头小猪,还有大部分母猪没有产仔,预计明年1月之前,会生出400余头小猪,合作社将给18户入股的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按照刘军的设想,每年这18户农户将一共分到25头猪仔。此外,合作社卖猪获得的收益还将进行二次分红。
“仅每年固定发放的25头猪仔,就能够为每户贫困户至少带来1500元的纯收入。”李兴旺当时高兴地说,“今年12月,第一批25头猪仔就将分到农户手中,我们和农户们约定,分到的小猪不许卖,一定要等养大出栏,这样会有更多的收入。”
目标
“资金用在刀刃上 2018年一定能摘帽”
三家村小组养殖合作社作为新田村产业脱贫的一个试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了效果,这让刘军悬着的心放下了,同时他也在谋划着更大的动作。
今年年初,新田村委会计划在上新田村小组建设一个规模更大的养殖合作社,这是新田村最大的一个村小组,全村有147户,其中贫困户46户。按照设想,这个合作社预计投资50万元,建成后可以实现该村46户贫困户脱贫。今年4月底,刘军开始四处寻找项目资金,一个多月后,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筹集到了25万元的项目资金。
李兴旺说,刘军得知大理有野猪养殖基地后,就提出和村委会班子一起到大理走一趟,把野猪种猪引进新田村。他还跑遍了昆明的大小饲料市场,只为了寻找价格便宜的猪饲料,“合作社目前在当地零买猪饲料要5700元一吨,他联系到了一家饲料公司,只要5300元一吨,这个消息让他高兴了半天。”
刘军和村干部说,他的目标是在全村9个小组都建立合作社,根据各村的条件发展种养业。按照他的设想,奋斗到2018年,全村一定能够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他常常说:“项目不但要申请,更重要的是申请了就要做好,如果你拿了项目不好好做,就没有人再给你批项目了,这是互相支持。”
去年12月份,上级政府给新田村安排了一笔3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秧草塘村小组多年来没有一个村活动场所,当时大部分村干部准备把这笔钱用来修建一个活动室。”李兴旺说,刘军当时不同意这一动议,“他认为扶贫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用来解决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该村曾经建过一个2000立方米的水塘用于灌溉农田,但因为年久失修,水塘已经干涸。“如果我们把水塘加固翻修,挖通沟渠,就能够解决村里灌溉用水的大问题。”在刘军的提议下,这笔项目资金用在了沟渠灌溉工程上。到今年8月份,灌溉工程就能够完工投入使用,届时可以解决秧草塘村小组10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可以覆盖全村40%的农田。
驻心
“大家都辛苦了,我来给你们煮面吃”
“在我看来,刘军不仅仅是一位驻村队员,一名党员,也是我们的好兄弟。”周应贵这样说。
一段时间的相处,刘军和村干部相处十分融洽,大家打心眼里喜欢他的实在、随和,称呼也从“刘书记”变成了“弟兄”。
去年清明节,得知刘军不回老家,他们就邀请刘军一家子到村子里玩几天。刘军也爽快地答应了,这也是村干部第一次见到刘军家人,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一进村委会副主任舒兴顺家,刘军一家人就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孔令娟十分随和,叫舒兴顺的妻子为姐姐,看见她正在做饭,二话没说,卷起袖子就要帮她打下手。
考虑到他一家子是从城里下来的,担心他们吃不好住不惯,孔令娟乐呵呵地说:“农家菜绿色健康,我们在城里想吃还吃不到呢!”而刘军的儿子也很有礼貌,逢人就喊“叔叔”“大爹”,一点也不娇气。
刘军一家人走后,妻子还总和舒兴顺念叨,刘书记一家人都是好人,没有一点城里人的架子,也不嫌弃农村条件差,还抢着做家务。
发生在2016年12月19日深夜的一个小片段,让舒兴顺记忆犹新。当时新田村9个村小组的干部全部集中在村委会办公室,填写该村贫困户收支情况调查表。调查表由上百项小项目组成,全村200多户贫困户每户都有一本独立档案,需要村干部一一填写。
舒兴顺说,不少村干部学历不高,填写这么复杂细致的表格显得很吃力。刘军耐心地指导村干部们如何填写收支情况,直到每一本表格核对无误、符合标准为止。让舒兴顺惊讶的是,驻村没多久,刘军就对200多户贫困户的姓名、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熟记于心,“每本收支情况调查表都需要驻村干部签字,刘军对我们说,‘既然我要在调查表上签字,那我就有义务把贫困户的情况了解清楚’。”
当晚,大家忙到了深夜,都累得不行。可令人感动的是,刘军主动对大家说:“大家都辛苦了,我来给你们煮面吃。”他一个人烧水,为每一个村干部都煮了一碗面。
刘军走后,李兴旺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好兄弟,来生我们还做好兄弟,好吗?”
离开
“太可惜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走了”
在新田村,说起刘军,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农村人不爱讲大道理,刘军给村里办的实事,他们心里都记着。
“这是刘书记送给我的,到现在还没吃完呢。”68岁的李天存老人一边拉着记者的手,一边颤巍巍地从房间里拿出来一袋大米和一桶油。说起刘军,老人不停地念叨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走了!”
张玉兰在村委会对面经营一家小商店,她说,刘军买得最多的三样东西就是:烟、矿泉水和糕点。时间一长,张玉兰才知道他买烟是发给群众,而水和糕点就是路上垫垫肚子,尽量不给村民添麻烦。张玉兰要按进价卖给他,刘军怎么都不肯,有时候张玉兰也会把零头去了,哪怕少了一元钱,他也要坚持塞给她。
张玉兰还说,村民坐车不方便,要走到8公里外的东瓜弯才能坐到去镇里的班车,每次上下山,只要在路上看到村里的人,刘军总会停下车捎带一程。在新田村,很多人都坐过他的“顺风车”。
有一次,刘军下村组,看见不远处满脚是泥的一位老农正挑着担子吃力地上坡,他赶紧停车,摇下车窗问老农要去哪里。得知老农刚从镇里买粮食回来,要回上新田村时,他就下车帮老乡把粮食搬上车,一路和老农聊起了农活家常。
老农下车了,一位村民问老农:“老倌儿,你知道给你搭车的人是谁?”老农一脸茫然,得知是刘军,才恍然大悟:“哦,你就是刘书记啊,真不像个当官的!谢谢啊!”
6月24日,也就是刘军走后的第4天,新田村5名村民代表拿着自家产的土鸡蛋、土蜂蜜来看望其家人。
周应贵说,要来看望的村民太多了,我们只能好言相劝,他的家人现在需要静养,大家的心意我们一定会转送到。
“刘军走了,给你留下了什么?”采访中,记者向他的领导、同事、朋友、村干部、村民问过同样的问题。
刘军走了,但他把自己融进了这片山这片土,给新田村村民留下了一条条新路、一个个水池、一项项好产业项目……
刘军走了,但他把自己融进了这片山这片土,给新田村留下了怎么抓机遇、用政策的思路;留下了“村干部乌纱帽小,干好了,功德无量”的道理;留下了一名党员干事业的精气神……(李思娴 毛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