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摇摇欲坠石棉瓦顶的简陋木板房和晴通雨阻的泥土路只有在照片里才可以看到了。”正在装修新房的尹文刚说,“等我把客房装修好接待游客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43岁的尹文刚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河边村小组村民。得益于政府扶持和公益组织的帮助,尹文刚一家即将搬进新房,特意打造的一间客房是为日后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准备的。
位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的河边村是一个瑶族贫困村寨,截至去年底,全村59户215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46人。
记者日前来到河边村,只见村民忙着建盖和装修别具民族特色的新房,村内水泥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连接河边村与外界一条约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接近尾声……
勐伴镇镇长岩坎丙介绍,河边村群众的收入主要以种植粮食、橡胶、甘蔗、砂仁等作物为主,虽然当地土地资源丰富,但过去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村寨的发展。
尹文刚说,以前还是土路的时候,晴天可以骑摩车送孩子去上学,下雨天就只能走路,至于村民养的猪鸡也不方便卖出去。
勐伴镇宣传干事李明曾经在勐伴村委会当了三年村官,他对此深有体会。“由于进村道路条件差,为了方便小孩上学,河边村有28户村民曾搬到8公里外的公路边去搭建简易房居住。”李明说,随着近年来精准扶贫力度加大,搬出去的村民又陆续搬回。
岩坎丙说,为改善河边村小组贫困现状,勐伴镇整合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整乡推进、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合作,借力于2015年创办的“勐腊小云助贫中心”,全力破解制约河边村发展的基础问题,开展“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探索。
2015年以来,政府在住房、道路、饮水、种养殖产业等项目上累计投入21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河边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了群众增收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勐伴镇借助“小云助贫”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潜力,汇集各方资源和多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河边村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模式。”多年来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研究的李小云说,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探索的主要目标是:收入的超常规增长和持续性增长、生活和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完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为此,“勐腊小云助贫中心”设计了主导型产业、辅助型产业、基础型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河边村展开了通过“输血”为“造血”创造条件的综合治理实践。“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根本保障;社会公益组织,比如学校,带来的是智力型方案和辅助性资源;村民作为扶贫主体,需要全程参与。”李小云说,河边村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公益组织参与、村民为主体”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之路。
“虽然贫困程度深,但河边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具备发展高端会议经济的潜力。”李小云说,河边村将以高端休闲及小型论坛会议会址村建设作为主导型产业,在民房建设过程中动员村民修建嵌入式“瑶族妈妈客房”,既能保留民族特色,又能接待宾客,增加村民收入。
河边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福林说,装修客房所需部分材料得到了“小云助贫中心”支持。李福林是村里第一批建房者,目前客房接待收入约3000元。
此外,依托热带雨林气候,河边村开发出通过微电商销售的“河边天然出品”的品牌农产品作为辅助型产业。目前,“天然雨林鸡蛋”在上海、北京等地卖到10元一个,很受欢迎。
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有所提升、复合型产业成效初显……短短两年多时间,河边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