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口扶贫凤庆县22年综述

一份责任,22年来辛勤付出; 一份情怀,22年来情深似海; 一份坚守,22年来初心不改。

一份责任,22年来辛勤付出;

一份情怀,22年来情深似海;

一份坚守,22年来初心不改。

“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是我们上下共同的责任。省高院将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帮扶工作,挂联县、挂包村、挂帮户一日不摘帽、一日不脱贫,我们的帮扶工作就一日不脱钩、工作队员就一日不撤出。”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学群的言辞饱含深情。

辛勤付出 摘穷帽换新颜

新华乡曾是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1995年,省高院踏上对口帮扶该乡的使命征程。

“孩子上得起学吗?还有多少村庄未通公路、未通电?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院领导、普通干警每到新华乡调研都要走进学校、走进农家、走进田间,同当地干部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实情,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只有教育发展好了才能真正脱贫;交通不便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在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上做文章......”省高院找准新华乡贫困症结后,明确了将在项目实施上做文章的扶贫思路,并将项目实施重点放在改善就学条件、出行条件、保障饮水安全、发展特色产业等薄弱领域和民生问题上。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见证着20年的辛勤付出。

1997年,投入1.766万元,为新华完小购买了教学器材,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2010年,协调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援助新华中学升级改造资金80万元,改变了“干季灰尘满天飞,雨季淤泥遍校园”的面貌。次年,又援助3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捐赠图书3000册。投入10万元实施营养早餐项目,受益学生2480多人。

资助“庭村结对爱心帮扶”款14.07万元,用于全乡困难户和特困户的生产生活补助。投入12万元开展献爱心活动消除茅草房。捐助抗旱救灾款10万元,让广大群众顺利地度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难关。

共投入628.246万元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投入381万元改善了出行条件、用水用电条件。

泡核桃种植、玫瑰茄种植、脱毒洋芋种植、种草养畜、南药基地建设、速生薪炭林建设、副食品基地建设、万亩农业立体开发、冬季农业开发、科技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81万元。

20年间,省高院协调了10多个省市县部门、企业单位,共同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16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55个。

20年的心血倾注,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5年至2015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从4260万元提高到3.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4元提高到8280.7元,贫困人口从12900人减少到1361人。全乡11个村均通公路、通网络,县乡公路从通土路变成柏油路,18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饮水均有保障。住房、上学、就医、文化服务等民生需求很大程度得到满足。培育壮大了以泡核桃、烤烟、畜牧等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增收成效明显。

初心不改 让乡村更美丽

2016年,省高院整装再出发,把攻坚的战场转移到郭大寨乡。

下派扶贫总队长、副总队长各1名,13名驻村工作队员驻乡包村蹲点帮扶。组织院机关和直属单位干警分批深入县、乡、村和挂包户进行主动对接和实地走访,先后召开扶贫工作座谈会、民情恳谈会,与贫困户座谈,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填写探访问卷,核对贫困信息,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实现了帮扶对象底子清、导致贫困原因清、帮扶工作思路清、因户施策靶向清。

根据郭大寨乡情,着力实施“3+3”美丽法治乡村扶贫计划,第一个“3”即经济发展扶持、乡村法治体系建设和文化水平促进,第二个“3”则是通过修建垃圾焚烧炉、卫生厕所、安装太阳能路灯帮助提高乡村文化水平。帮助制定了全乡扶贫攻坚推进规划、贫困村脱贫解困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根据不同需求落实帮扶措施。积极向省级有关部门协调乡村公路、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等项目经费,并从院机关经费中拿出100万元建设乡垃圾焚烧场,拿出36万元为挂包村学校安装路灯。帮助3个贫困村发展核桃种植加工、烤烟种植等主打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引导群众走“三产互动、多业融合”的脱贫致富之路。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重点来帮扶,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等办法,增强当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为贫困群众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全方位、多层面对挂包村进行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化解,有力维护了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2016年,直接帮扶资金达433.5万元,协调建设项目16个,资金达5000多万元。当前,郭大寨布朗族、俐侎族文化建设项目、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完) (双春天)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