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林,农发行昭通市分行业务经理、机关工会主席。2016年6月,受农发行昭通市分行党委的委派,兼任大关县高桥镇高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金融战线上奋斗了36年的老党员,开始了扶贫路上的人生新征程。驻村扶贫期间,彭德林工作表现突出,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
今年54岁的彭德林,先后担任彝良县支行办公室主任、彝良县支行副行长、昭通市分行办公室副主任、昭通市分行人力资源部业务经理。多年来,时刻不忘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党分忧,为农发行尽责,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认可。
用“韧度”增加扶贫“厚度”
高桥村是昭通市大关县的一个贫困村,也是农发行昭通市分行的挂包帮联系点。2016年底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20户,2277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单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6年6月16日,带着组织的重托,肩负光荣的使命,彭德林到高桥村正式上任。进村以后,面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他迅速转变角色,全身心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上任的时候正赶上香炉寨安置点建设如火如荼,建档立卡户一户一档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各种检查组、督察组一个接一个。扶贫工作的政策性、时效性令他一刻也不能懈怠。自去年2016年6月16日至年底,他驻村工作时间月均24天,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到单位汇报、协调工作,全年没有请过一次事假、病假。他累倒了,经医院检查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但知道的人没几个,因为他没有请假,一直坚持工作。
作为队长,彭德林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做到有责有为,带领工作队与高桥政府有关领导多次深入香炉寨异地扶贫安置点实地指导工作,针对安置点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深入搬迁户开展调研,完成了《香炉寨异地安置工作调研报告》,有效推进香炉寨安置点的建设。为了实现扶贫的持续性,针对高桥村的农业资源,在市分行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农发行客户资源优势,帮助解决了高桥核桃产业种植、管理技术和产品销售问题。找准方向,为高桥村发展养殖业出谋划策找路子,与市分行领导、村两委有关人员深入普楚、苍坪开展调研,指导推进众鑫养牛合作社的筹建工作,并将众鑫养牛合作社作为“扶贫资金转移支付”上报项目,获得5万元扶持资金 。
用“态度”推升扶贫“温度”
2017年5月,全市精准识别调查摸底工作拉开序幕,高桥村是全镇第一大村,工作量是其他村的数倍,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及时向市分行党委汇报。市分行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安排5位同志加入到驻村扶贫队,确保精准识别调查摸底工作顺利开展。正当精准识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6月5日上午,他接到彝良妹妹的电话,母亲病危住院。曾经亲自照料的母亲,因为忙于工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探望过了。母亲得的是脑溢血,送进医院就已经重度昏迷,挂村领导、镇纪委书记涂云军同志催促他赶快去看望母亲,多陪母亲几天又来上班。他赶回去看望母亲后,想到高桥村工作任务的艰巨和自己肩上的担子,还是放不下,为了兼顾工作和母亲,接连几天都是早上七点从彝良开车出发到高桥上班,下班后再回彝良照料母亲,直到母亲6月10日去世。
彭德林以“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请示汇报,及时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协调对接,2016年昭通市分行投入挂包帮联系点31万元,在香炉寨安置点周边种植了2700棵枇杷树和300棵桃树,大力扶持安置点的种植业发展。帮助建档立卡户子女筹集助学扶贫专用资金,帮助解决高桥村委会办公经费严重短缺问题,帮助村委会及时搬迁恢复正常办公秩序,充分发挥了扶贫工作队队长“领头雁”的作用。
农村是扶贫的基础、扶贫的第一线,驻村帮扶干部在推进基层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驻村更“驻心”,对彭德林来说,“第一书记”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理想,展示了农发行人的大爱大美。
(农发行昭通分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