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在村组活动场所建设中,针对点多面广、启动资金少、项目整合难等困难,紧紧围绕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服务保障、强化规范协调、强化作用发挥,在建、管、用上下功夫,搭建起农村党员服务群众平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抓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县委把村组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农村党建的重要内容,坚持“抓书记、书记抓”,成立了县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县级15个部门为成员的村组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组,实行项目化推进强化对活动场所建设的协调领导。建立县村组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县处级领导和县级挂钩部门、乡镇、行政村四级责任体系,把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党建考核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层层签订责任书,以考核督促落实,以考核推动工作,凝聚起抓村组阵地建设的强大合力。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挂钩行政村的县处级领导和县级部门积极为挂钩村整合项目和争取资金,做到任务不完成不脱钩、建设不达标不脱钩、配套不齐备不脱钩。明确乡镇是抓活动场所建设的责任主体,由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主动加强与省州县对口部门和挂钩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帮扶支持。各行政村党总支部作为具体责任主体,认真履职,严格按照建设任务组织项目的实施。
抓整合,强化服务保障。县委制定《2014—2016年云龙县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规划》《云龙县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2017年—2020年)》,采取以奖代补、党费补助、整合项目资金、挂钩单位支持和乡镇自筹等形式筹措资金。积极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脱贫攻坚、老年活动室、文化室建设等项目,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校舍、闲置老村委会、集体老仓库等资源,积极动员群众,无偿为活动场所建设提供用地,节省开支,通过整体新建、改扩建、改建、整合等方式,助推村组活动场所建设。3年多来,州级财政补助280多万元、县级整合各类资金4500多万元,建成村组活动场所368个,实现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全覆盖。2017年,根据省委实现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的要求,县委给今年建设的62个活动场所每个筹措10万元,从县级留存党费中下拨60多万元、整合各类项目和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切实解决村组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资金难题。各乡镇以换届选举和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的形式,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力量,为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献策献力。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县委组织部负责跟踪活动场所建设情况,每季度就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并向县委常委会进行汇报,对推进不力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通报追责。
抓特色,强化规范协调。由县住建局牵头,深入到各村组进行实地考察,按照活动室不低于70平米的要求,按照够用、实用、合理的原则,统一设计了两套建设图纸供村组参考,并认真指导村组活动场所建设选址和建设,对建设质量进行指导把关。把村组活动场所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村组活动场所建设风格与当地文化和自然条件相协调,既融入当地民族特色,又体现党的元素要求,在符合建筑规范、确保建筑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框架、砖混、砖木、土木、垛木等结构形式,以民族文化彩绘墙、青瓦白墙、青石板房顶等体现彝、白、傈僳族的建筑风格,力求将村组活动场所建设成当地标志性建筑,满足当地群众的民族认同感。
抓管理,强化作用发挥。村组活动场所建成后,各村组严格按“六有”标准完善了配套设施、规范了制度上墙,促进了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一所多能、一室多用”的综合效用,把活动场所作为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婚丧嫁娶场地。结合“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技能培训会、座谈交流等方式,向农村党员和群众传授致富信息和技术;定期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把群众婚丧嫁娶客事办理迁到活动场所,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改进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无职党员到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义务轮流值班服务群众工作,按照“三定七有”的要求,切实加强管理,使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真正成为推进农村发展、凝聚民心、服务群众、建设幸福家园、提升村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讯员 杨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