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山上的产业单单重楼苗甩手就可卖1200多万元,市场上重楼苗很紧俏,不少中药材种植户来基地看后,要洽谈采购,但目前,我的苗仅够供自己重楼种植基地……”漾濞县太平乡箐口村李汝斌是该村产业大户之一,粗略统计,李汝斌150亩核桃基地、50亩黄金脆桃基地、12亩重楼基地、6亩重楼苗基地价值超过3000万元,目前,李汝斌正着手扩大重楼种植基地工程。而太平乡像李汝斌这样的产业大户还不算是最大的产业大户,全乡像李汝斌这样上下的产业大户有36户,仅该乡箐口村就有18户。这是漾濞县近年,在产业扶贫行动中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自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漾濞县紧扣中央、省、州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密切联系县情,制定系列脱贫攻坚措施,把产业扶贫作为核心措施之一,按照“一县一规、一乡一产、一村一品、一组一专、一户一策、一山一特、一人一技”产业扶贫措施,着力推动实施,做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使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搭建平台,保障农户收入
“加入合作社后,每年培育的铁核桃实生苗就不愁卖,前年培育量少,育苗20多吨,都收入25万多元。”字永勤四年前是漾濞县太平乡太平村住垛木房的贫困户,四年前,沐浴扶贫政策,加入了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开始培育铁核桃实生苗,每年收入都在25万至40万元之间,今年初,浇灌了一栋三层钢混楼房,成了当地的富裕户之一,还带动了周边16户贫困户共同摆脱贫困致富。这源于太平乡结合贵州、四川、省内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需要大量核桃子苗的实际,又充分利用太平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跑信息找销路,实行“党总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搭建销路平台,扶持贫困户培育核桃实生苗,从一两吨做起,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太平乡366户贫困户,育苗达1200吨,每吨出苗4万株,以每株0.3元对外销售,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漾濞县在产业扶贫中,像太平乡扶持贫困户培育铁核桃实生苗一样,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产业扶贫遍及种植业、养殖业,并采取契约农业、大户带动,确保贫困农户收入。如,太平乡依托“漾濞喜蜜生态庄园”、“太平肉牛养殖厂”等一批企业和合作社,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生态黑山羊、生态肉牛、生态土鸡、生态山地黑猪养殖,截止目前,该乡生态黑山羊养殖达30000只以上,生态肉牛300头以上,生态山地黑猪5000头以上,生态土鸡40000羽以上;与此同时,太平乡还加大了对高原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如重楼、当归、滇黄精、板蓝根、白芷、续断、桔梗等林下中药材种植,滇橄榄、魔芋、树头菜、苦荞、松子、青花椒、天麻、蒴菜、蜂蜜、野生菌、等高原特色产业,亦成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之一。
多级联动,确保产业发展形成规模
“支部带领、产业带动、党员带头”。漾濞县在产业扶贫中,为确保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五位一体”的合作,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互联互动、共同发展的多级联动产业扶贫模式。如,县里每年给龙头企业提供产业扶贫贴息贷款1亿元,以“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通过契约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截止目前,漾濞县引进天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境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丽江象山村腊排骨饮食有限公司等外来企业,全县种植魔芋4100亩,天麻、重楼等中药材1250亩,养殖黑猪20400头,1824户农户直接受益,吸纳劳动力340人,人均增收2500元;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429个,覆盖建档立卡户3431户;让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变“输血”为“造血”,如,平坡镇平坡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平坡街劝桥河弓鱼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总支+合作社+建档立卡户”,以股份制公司化管理运作,走“村级‘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农户入股”“1+X”模式和“供产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以此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达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的,使入股的282户9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实现户均增收3532元。
技能培训,保证产业发展有成
“人人有一技之长,户户有增收项目”。产业发展,关键靠技术,技能保驾,产业护航,依托产业发展保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漾濞县在产业扶贫中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开展“科技培训入农户,带动产业促增收”、集中知识技能培训、田间圈头示范培训、外出参观、大户传授经验等活动,县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贫困群众手把手传技,邀请专家、学者到实地走访并传授种、养植技能,通过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促进群众依靠技术致富,实现贫困群众“一人一技”的目的。如,太平乡杨梅村村民小组,以前只靠种包谷、养几条牛几头猪,过苦日子。现如今,全寨20户贫困户依靠技能,培育铁核桃实生苗100吨、引进金耳种植15万袋,养殖黑山羊2000余只、生态黑山猪100头、中华蜜蜂200余箱,与此同时,建立产业发展互助金70万元,重点解决其中17户贫困户的发展资金难题,使以前的贫困群众“华丽转身”为富裕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