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昭通:人社行业扶贫为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云南省昭通市地处乌蒙山腹地,是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扎西会议”召开和乌蒙回旋战打响的革命老区,也是当前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云南省昭通市地处乌蒙山腹地,是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扎西会议”召开和乌蒙回旋战打响的革命老区,也是当前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推进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突破口,发挥民生保障作用,勇担行业扶贫重任,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注入了技能创收和就业增收的强劲动力。

一技之长握在手,脱贫摘帽不用愁

2016年8月17日,昭通市镇雄县松林村彝族歌舞培训班汇报演出在该村小学举行,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用热情欢快的歌舞,欢迎各方宾客到来。彝族学员唱罢一曲《小小酒杯圆溜溜》,苗族青年们也来凑热闹献上一首《敬酒歌》,彝、苗同胞对唱敬酒歌,让现场观众们不禁举杯畅饮起来。这次汇报演出,是当地半个多月来开展的彝族歌舞技能培训成果的检验和展示。培训班是当地人社部门实施的技能扶贫项目之一,旨在结合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通过培训进一步挖掘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壮大旅游要素,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在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各县、乡、村,类似的技能培训还有很多。

在落实技能扶贫专项行动中,昭通市坚持“围绕产业抓培训、整合资金大实施”的思路,以乡镇为单位,依托当地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增收致富产业,找准路子,开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的技能培训。全市紧紧围绕高速公路修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需求,组织开展钢筋工、泥水工、建筑工、电工、农艺工、家畜饲养员等相关培训,促进劳动力在乡村、在行业间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动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组建施工队伍,吸纳受训对象,促进县外转移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9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技能培训达7.27万人次。

在技能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昭通市各职能部门按照“渠道不变、统筹规划、整合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针对就业前景好但培训资金需求较大、贫困户无力出资参与的挖掘机驾驶、装载机驾驶、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项目进行整合实施。同时,全市还结合地方特色,创建符合地域内民族、民俗文化和知识技能特点的务工品牌,打造了“镇雄电工”“威信绣娘”等技能品牌,使技能扶贫的效果得到倍增。目前,“镇雄电工”从业人数多达4000人,“威信绣娘”已带动数百人实现就业脱贫。

劳务大军走天下,转移就业促增收

5月上旬,大关县组织劳务输出考察团到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洽谈对接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与当地达成协作机制。目前,火炬开发区正在向大关县派驻劳务机构,进行常态化的劳动用工招聘,直至大关县脱贫出列为止。同时,火炬开发区还提供优惠政策,凡是大关籍转移到开发区的劳动力,除企业按月发放工资外,还与开发区当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每人每月可享受200元的就业补贴和在当地的技能培训。7月11日,巧家县“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县城堂琅广场举行。福建省龙海市、厦门市集美区人社局领导带着多家用工企业负责人,不远万里来到巧家县进行现场招聘。

在昭通市600余万总人口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到了200万人左右。昭通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市,人力资源开发更是全市脱贫攻坚中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抓手。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培育不足,就业吸纳能力有限的现状,昭通市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立足人力资源这一最大优势,盯紧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一群体,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重点,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战略武器和抓手,作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来抓落实。

镇雄县是昭通市及至云南省劳务输出第一大县,3月10日以来,该县主动对接了深圳富士康集团、纬创(昆山)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创科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在免乘车费、免体检费、免中介费的“三免”前提下,采取送服务进村、送岗位上门的方式,深入开展“百场招聘进百村”巡回招聘活动,第一阶段的巡回招聘中共举行现场招聘42场次,应聘贫困劳动力6493人,552人实现现场签约,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昭通市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将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纳入政府指标考核和就业专项资金分配指标考核,采取“压实一个责任、组建一支队伍、创建一批基地、搭建三种平台、推进多方协作”的方式,高位推动转移就业专项行动,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是压实一个责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分解任务压实县区主体责任。制定《昭通市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昭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及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并建立“处级领导每人包1个县、具体抓好1个乡镇,科级领导包1个乡镇、具体抓好1个村”的挂钩机制,并指导、督促、协调各县区开展工作,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市县整体联动出合力。二是组建一支队伍。创新工作机制,全市统一组建一支劳务输出联络员队伍,进一步挖掘和搞活农村人力资源。以村委会为平台建立劳务输出村级联络制度,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公司和村委会之间的联系桥梁,将用工信息和劳动力信息直接联通,并通过市场机制调动村联络员与企业、人力资源公司对接的积极性,动员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全市联络员队伍已基本组建完成,11县区146个乡镇共有1306名联络员。三是创建一批基地。在全市11县区分别创建至少1个就业扶贫基地,主要面向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匹配性强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重点帮扶以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增收脱贫。目前,全市已申报创建就业扶贫基地12个,涉及鞋服加工制造、农副土特产品加工等行业,累计提供技能需求不高的就业岗位600余个,月薪待遇在1500元至4000元之间,基本满足贫困劳动力脱贫需求。四是搭建三种平台。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百场招聘进百村”“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等活动,以大型专场招聘与小型常态化招聘相结合进行现场招聘,通过网站、微信、手机短信进行互联网招聘,以和人力资源公司合作招聘为补充,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梯级供需通道,搭建起现场招聘、网络招聘、中介招聘三种平台,进一步畅通了转移就业的人岗连接渠道。今年以来,全市召开座谈会378场次,对接人力资源服务中介151户;举行招聘会85场次,其中,市、县(区)举办大型招聘会13场次,举办乡镇招聘会56场次,举办东莞、中山对口帮扶昭通专场招聘会9场次;有组织转移63批次19543人外出或就近就业。同时,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乡亲带乡亲”等方式,大力发掘亲缘、地缘关系的带动效应,形成“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辐射效果,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五是推进多方协作。借助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结对帮扶的契机,昭通市加强与上海市及广东省东莞、中山两市人社部门合作。争取上海对口支援资金150万元,在镇雄县开展沪滇劳务合作试点,通过定单培训、定向转移、就地吸纳、政府引导等方式,扩大转移就业规模。全面落实云南、广东两省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有关部署,签订东莞、中山、昭通三市劳务输出扶贫协议。建立“县镇对口”联系工作机制,以本市的1个县对口东莞中山的3至5个镇(街道、开发区)开展劳务输出协作。全市通过就业服务,累计输出7864人到东莞、中山务工。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8万人次。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7.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8万人,实现省外就业7.89万人。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