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再正常不过的扶贫项目,就遭遇了前期运作、工程转包、工程监理、伪造资料、评审验收和收送红包礼金的层层“拔毛”,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保命钱”,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但在有的地方,扶贫资金却像洋葱一样被层层剥皮,有的1000万扶贫资金经6层盘剥,最后只剩200余万,贪腐之剧令人瞠目结舌。
扶贫资金被“剥洋葱”,成了腐败分子的“摇钱树”,一起起案例敲响了“扶贫贪腐”的警钟。扶贫资金被“剥洋葱”,需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惩防并举、源头治理,坚决遏制“扶贫贪腐”现象。
扶贫“全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扶贫工作要做到全透明,让阳光照进扶贫的每一个角落。一是扶贫政策透明,广泛宣传中央和各地的扶贫政策,使扶贫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扶贫对象透明,扶助谁、为何扶助,让群众一清二楚,防止出现虚列户头,假冒扶贫对象的问题。三是扶贫资金透明,按扶贫资金“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的原则,对资金总量、来源、性质、用途、安排原则和计划,及时予以公布。四是扶贫项目透明,审批程序、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及负责人,资金来源、数额及结构,项目效益目标,应在当地予以公告或公示。
监督“全覆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加大对扶贫监督力度。一是打好“组合拳”,审计、纪检、扶贫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多方联手,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二是监督“无死角”,坚持监督到基层一线、到具体项目、到具体人员,做到扶贫项目到哪里,扶贫资金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做到管理不“脱节”,监督不“掉链”,监督无处不在。三是力度“再加压”。组织扶贫专项巡视巡察,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督,发动媒体和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竭尽所能进行监督,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督。
贪腐“全严惩”。“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建立惩处侵占扶贫资金行为的“高压线”,全面斩断染指扶贫资金的“黑手”。坚持“零容忍”态度,形成和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发现一起及时查处一起,查处一起及时通报一起,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形成有力震慑,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大力开展扶贫攻坚的当下,总之一定要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决不能让扶贫资金被“剥洋葱”,不能让贪腐毁了“十三五”定下的重大国家战略。(文/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