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精准扶贫切忌在办公室“拍脑袋”

“精准打击的前提是精准发现,天天坐办公室发现不了问题线索,基层纪委干部要走村入户,到老百姓家里才能得到‘可靠情报’”。7月11日,辽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廖建宇在阜新市督导调研时对阜蒙县七家子镇纪委的工作人员说道。

“精准打击的前提是精准发现,天天坐办公室发现不了问题线索,基层纪委干部要走村入户,到老百姓家里才能得到‘可靠情报’”。7月11日,辽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廖建宇在阜新市督导调研时对阜蒙县七家子镇纪委的工作人员说道。(8月5日中纪委网站)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而扶贫成效好不好还有赖于“精准监督”,这就需要基层纪委干部走下去,才能到老百姓家里得到“可靠情报”,让扶贫“民意”浮起来,助力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主要是通过对基层情况的精准摸底,对基层问题的精准施策,让扶贫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逐步摘掉“穷帽”。在面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时候要主动“刀刃向内”,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扶贫干部喜欢当“指挥家”,总是在办公室里面“遥控指挥”,然后“拍脑袋”决策,不但政策与实际民情相差甚远,更是扶贫资源的浪费。

此刻,如果基层纪委干部也天天坐办公室,而不走下基层,去听民声,自然难以发现问题,那么扶贫工作就更难以推进,因为监督的利剑“不锋利”就难以斩断基层扶贫乱象。因此,基层纪委干部要善于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去抓线索排查,对扶贫领域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强化问责,让扶贫干部意识到不负责就要被追责。

与其后悔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查处、问责,但更重要的是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和人员的监督。能够早一些让扶贫干部醒悟,才能纠正他们“拍脑袋”的扶贫方式,以正确的方式打开脱贫攻坚之路。(文/刘明月)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