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美编 张维麟 画
编者按
不久前,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在共同署名的《共担责任脱贫攻坚——致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强调:我们要鼓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铆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撸起袖子,敢拼敢搏,敢闯敢创,兑现如期脱贫的“军令状”。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日前,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承办的“云南扶贫热线”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开通,“云报客户端”同步开通“云南扶贫”频道,云南网同步开通“云扶贫”栏目,脱贫攻坚融媒体传播矩阵正式形成。本期圆桌论坛,我们就聚焦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围绕云南如何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展开讨论。
军令如山 没有退路
朱婧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首先要落实到脱贫攻坚上。对云南而言,脱贫攻坚是首要政治任务。
立下军令状,就表明了没有任何退路。思想认识到位才有出路。脱贫攻坚越往后,困难越大,一些地区的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学习领会有差距,对脱贫攻坚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还不深,对脱贫攻坚的目标、方针、政策理解不透,表态很坚定,行动不坚决,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盲目乐观、盲目悲观、急于求成、形式主义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尤其各地党政一把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这是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历史使命;要提高思想认识,牢记责任使命,把脱贫攻坚责任放在心上。
军令如山,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压实责任担当。应当看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比如独龙江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成功经验、“西畴精神”等等。这源于责任压到了实处,一级带着一级干,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分析一些地区为何脱贫攻坚推进缓慢、落实出现偏差,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不敢担当,没有担当,所以出现了表态积极,行动迟缓,急功近利,重数字不重质量的假扶贫。假如工作不严谨,责任不压实,领导不带头,层层放松,政策落实哪能不走样?立下军令状,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
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所以,必须统筹用好政策、资金等扶贫资源,汇聚最大合力,四两拨千斤,啃下硬骨头。要借助中央定点扶贫、片区牵头单位、沪滇、粤滇扶贫协作、企业集团、院士扶贫等各种优势和各方力量,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把各族群众的力量和方方面面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才能践行使命。
抓住精准要义加油干
余国鹏
“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的要义,直接决定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成败。当前,面对我省存在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问题,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精准”二字狠抓落实,强化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确保脱贫绩效真实可信,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实际上,从贫困户的角度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扶贫政策、资金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到自己头上;二是扶贫政策、措施并不符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难以发挥促进脱贫致富的作用,这也是以往“灌水式”“输血式”扶贫的症结。这两个问题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要么是真正的贫困户没有得到帮扶,要么是得到帮扶后并不稳定而返贫,扶贫措施一轮接一轮,但贫困户贫穷的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而精准扶贫从共同富裕这一原则出发,瞄准全面小康这一现实目标,强调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激发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能够有效地帮助每一户贫困户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致富路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完整的政策体系支撑,涉及到贫困户、党和政府、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必须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落到实处。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首先需要做好详实的前期调研工作,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然后根据一家一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政策,达到脱贫标准后再按规定退出。这一整套流程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体工作的正常推进,所以需要扶贫工作人员切实担负起责任,更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从制度和管理上确保精准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脱贫攻坚中紧紧抓住精准要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层层加码一味求快、“数字脱贫”等现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在于实效,让贫困群众通过帮扶走上小康之路,“造大户”“垒盆景”的做法不是精准扶贫,数字造假、“输血”达标更不符合精准要求,反而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不公平现象。诚然,区域的脱贫发展需要典型带动,也需要资金帮扶,但要结合实际培养“带头人”,发挥好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让所有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的政策利好,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脱贫攻坚进入到目前阶段,面对更加艰难的深度贫困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大水漫灌式的工作方式。无论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还是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要求,都要紧紧抓住“精准”二字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迎难而上啃下硬骨头
龙敏飞
脱贫攻坚工作越往后,难度系数会越来越大,因为需要脱贫的地区与群众,往往生存环境更恶劣、发展条件更缺乏。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不能让任何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缘于此,我们就必须有迎难而上啃下“硬骨头”的勇气与魄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一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确存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这也导致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等问题,其中,还有不少深度贫困地区和“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等深度贫困群体。云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这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其所要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也会更多。
迎难而上啃下“硬骨头”,首先要有硬措施。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度,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以及相关事项的轻重缓急,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心中有数、井井有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那样,下足“绣花”功夫,针对不同的贫困情况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才能帮到心坎上、扶到紧要处,确保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说,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且因人因地区施策,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才会越啃越轻松。
此外,硬措施的实施与见效,还需要“硬干部”的推进。眼下,各地必须继续壮大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来攻城拔寨,才能将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首先要选对人。尤其是偏远地区、贫困山区,更是要加强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其次要用好人。必须根据干部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性格经历等精准选派,让每名干部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最后要激励人。对那些在扶贫一线啃“硬骨头”并且成绩突出的干部,应多加关心,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补助保障等方面有所倾斜,激发他们积极工作的动力活力。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不可否认,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们还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只要我们迎难而上、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实现目标,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坚中之坚的战役。
拔除穷根要激发内生动力
易晖
不久前,省领导在致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一封以“共担责任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信中指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是治疗“等靠要”等病根的良药。数年前,笔者曾去到过地处石漠化地区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采访,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还记得当时的西畴县董马乡杨家小湾村外3公里处,有1户离群索居的9口人家,男主人是58岁、眼睛有残疾的老张。他们住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像桃花源,但实际生存条件恶劣,过去全靠一条崎岖山路与外界沟通。乡党委、政府曾多次动员张家搬到公路边盖新房,但老张认为“搬家不如搬石头”“在惯的山坡不嫌陡”。从2008年7月,老张一家4个劳动力开始修建长2.2公里的“进家公路”,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这条折射“愚公精神”“西畴精神”的公路终于修通。
花数万元修这条公路值得吗?如果不惜一切代价地爱家乡,如果相信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同等重要,那么这条路就值得修。更重要的是,这条自家修建的山路激励着周边群众自己动手拔除穷根。路通后,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也给了老张一家许多帮助,这正印证了一句老话:自助者,人助之。
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老张这样的自助者,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的西畴县才能唱响政府投资、群众出力的“合奏曲”,将昔日“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的石漠化“三光”片区改造成一片高产稳产的“石头梯田”,并创造了每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长度达全省平均数3倍的记录。据相关报道,如今的西畴县,发展产业的条件不断改善,吸引来不少投资者,20年来减少贫困人口20万,到今年末县里2万多贫困人口预计将全部脱贫。
实践证明,改变贫穷现状十分不易,但更为不易的是彻底拔除思想深处的穷根。有的贫困县长期戴着“穷帽子”四处“化缘”,却淡化了艰苦奋斗的意识、松懈了严谨务实的作风、缺失了创新创业的精神;一些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不先自己动手尽力摆脱贫困状态,而是过分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如果对此一味进行输血式扶贫,只会越扶越贫。但对于部分群众的“精神缺钙”现象,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有责任进行改变,即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群众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体意识,力拔穷根、痛改陋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的“西畴精神”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但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扶志”的基础上多方进行“扶智”“扶业”,创造出更多更实在的脱贫攻坚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