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抗战胜利纪念日,在云南寻找那些最壮美的风景!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在我国西南边地的保山、德宏、临沧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

2017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年的纪念日。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在我国西南边地的保山、德宏、临沧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

抗战时期的昆明

发生在云南的滇西抗战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滇西抗战进程大致分为日本进攻、敌我相持、中美盟军大反攻三个时期。其中,滇西反攻最为激烈的战役——腾冲围歼战、松山攻坚战、龙陵争夺战,历时8个多月,共歼日军2万余人,以全胜告捷。

70年前的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最后占领畹町,将日本人全部赶出国门,自此,滇西抗战获得了最后胜利。“滇西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最早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国土的地方,滇西抗战的胜利被称为中国抗战胜利的先声。”

走进腾冲,我们可以在国殇墓园那3346块烈士碑前怀念英雄;走进龙陵,可以在抗战纪念文化广场,感受那一场场战争的历史;走进松山,我们能在松山战役遗址看到那棵有44块弹片的见证树……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遗址,一起缅怀英烈。

抗战胜利纪念堂

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抗战胜利纪念堂的建筑形式除观众厅为弧形山墙外,采用传统的歇山顶筒板瓦屋顶,清式斗拱,彩画架枋,白石勾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清代云贵总督署的照壁所在地建成椭圆形的云瑞公园作为底座。胜利堂的整体建筑艺术可谓昆明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0年12月,昆明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胜利堂的广场中央埋下了“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石,1995年2月24日建成。

碑体通高27米,方形,基座为2层,并利用了基座下的空间内设云南人民英雄纪念展览厅,碑身底座四壁镶有反映云南人民斗争历史浮雕。

其中,正面题为“欢庆解放”,画面表现了云南人民革命武装与人民解放军野战兵团胜利会师,解放云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入城式,昆明人民迎军的盛大场面,东面题为“护国军誓师出征”,画面表现了护国军将领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欢呼声中,气宇轩昂、义无反顾地在昆明誓师出征的壮烈场面;西面题为“禹王山阻击战”,画面表现了滇军战士在台儿庄战役中于禹王山阻击日寇,与日寇顽强战斗,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斗场面;北面题为“一二一运动中昆明爱国师生游行”,画面表现了昆明爱国师生反蒋独裁、反内战争民主而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流血牺牲的感人场面。

滇西抗战纪念馆

2013年,滇西抗战纪念馆建成,馆藏及展出的12万余件抗战文物,多数来自段生馗的收藏,是目前国内馆藏文物及展出数量较多的抗战主题纪念馆,成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及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一进馆,就会看到用榴弹炮挡板做原型设计的屏风,警示:铭记历史!

进到大堂,迎面而来的三面墙上呈矩阵式排列的1300顶钢盔,气势恢弘,瞬间恍若看见隔着历史尘烟悲壮而行的1300名中国远征军!

纪念馆西侧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花了10年时间收集的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

国殇墓园

激烈的枪声从这里消失,迄今已经70余年了。每个来腾冲的游客,都会去县城中心的最肃穆之地——国殇墓园献上一束鲜花,这是一个让男儿流泪的地方。

这里安息着1944年为消灭占据腾冲城的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官兵,被墓碑簇拥着的纪念碑屹立在山头之上。

国殇墓园于1945年7月7日落成,为纪念腾冲会战阵亡将士和死难民众而建。位于腾冲市区西南1000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内种满高耸苍绿的松柏,环境清幽,庄严肃穆,沿途经过忠烈祠、阵亡盟军将士纪念碑、烈士墓冢、纪念广场。

2014年8月,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全面保卫中华教育精华免遭日寇的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府决定进行内迁。抗日战争进行的8年时间里,先后迁入云南的高等院校有中法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医学院等10余所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为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的校务工作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常委会主持工作,三人轮流担任主席。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总高16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洋机工荣誉证章镶嵌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宽6米、高3米共3层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战胜利。

碑后是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右侧为纪念碑碑记。中间浮雕分别为:召唤篇、送别篇、筑路篇、铁流篇、蹈火篇、胜利篇。左侧是南侨机工英名录。浮雕下方《百雀图》,寓意美丽孔雀之乡德宏。浮雕廊正面六根柱子,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纪念碑建筑、雕刻所有材料,全部采用享誉世界的福建花岗岩石。 红色雄伟的纪念碑体直冲云霄,象征中华民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另一座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内,碑身高9米,碑座高3米,建于1989年。碑文如下:三千余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日战争中,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维护车辆,有力地支援了抗战,1000余名侨胞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

位于云南龙陵县的松山,是滇缅公路咽喉要地,被学者喻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完整的战场遗址”。1998年,松山战役旧址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旅游景区。

如今,在松山这片曾被抗日烈士鲜血浸红的土地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约而同地齐聚松山,他们中有抗战老兵、老兵后人、日军后人及各地青少年同胞。

龙陵抗战纪念文化广场

龙陵抗战纪念文化广场位于龙陵县城,广场占地7.8亩,是集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广场于2004年建成。广场由中轴大道、纪念坛、出征泉、日军碉堡、大型浮雕景墙、怀思池、升旗台、长鸣钟、抗战纪念馆共同组成,形象直观地展现了龙陵抗战的全过程。

浮雕景墙,浓缩了龙陵抗战的整个过程,包括了修筑滇缅公路、民工支援前线、龙陵沦陷、松山大战、龙陵战役等内容。

其中抗战纪念馆用纪实的手法浓缩了滇西抗战的整个过程,展览共分八个部分,展出关于滇西抗战特别是龙陵抗战的各种实物、图片、资料等。

70余年过去了,鲜血灌溉的山野开满了寂静的花朵,古巷中挤满了喧闹的人群。然而,重生的边陲小城没有忘记,铜钟上的弹痕未平,石墙边的废墟犹在,银杏的叶子在料峭寒风中转绿为黄,被炸弹炸得粉碎的柳树又长出了新的枝桠,在风雨中摇曳,国殇墓园挤挤挨挨的,是深黄浅白的菊花,恬淡甘冽的芬芳溢满山谷,一寸山河一寸血——腾冲、龙陵、松山,永远不会忘记。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杨紫羽 赵家琦 整合自 《大观周刊》《光明日报》、大公网、凤凰网、都市时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