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寻甸农户的“扶贫经济学”——挖出“穷根” 植入产业

走进寻甸县七星镇赵回下村,一片绿海映入眼帘,阵阵清香随风飘来。一畦畦整齐的香葱,满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向远处蔓延。

走进寻甸县七星镇赵回下村,一片绿海映入眼帘,阵阵清香随风飘来。一畦畦整齐的香葱,满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向远处蔓延。香葱基地里,57岁的马勤芬熟练地拔葱、拣葱、装袋,这是她在基地打工的第3年。3年来,马勤芬的家因为香葱种植在变化……

离基地两公里的小楼就是马勤芬的新家。去年她家盖起了新房,家里的生活也井井有条起来:“我腿脚不好,基地让我们来打工,我的工钱就是一家人的生活费,其他收入就拿去还贷款。”马勤芬算了一笔账:每年土地流转的收入有6000元,打工收入每月1500元左右,加上儿子姑娘外出打工的收入,生活和以前大不同了。

七星镇种小葱、河口镇养蜜蜂、塘子街道种香瓜……今年,寻甸整合全县已有的产业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通过合作的方式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让每个贫困行政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全县15344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进来。

一村一产业 村民脱贫忙

七星镇的香葱种植基地租用腊味村委会赵回下村592亩土地,每年每亩1500元,其中租用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95.87亩土地。仅是土地流转的租金,贫困户每年户均就可增收7165元。赵回下村党总支书记马继成说:“拔葱的活计比较简单,附近留守在家的老人都可以来打工。拔葱、清点数量、装车,工种不同工资不同,但每天的收入都能在50元到100元之间。用工高峰期有100名工人在基地打工。”据统计,截至目前香葱种植基地共雇用建档立卡贫困户5600人次,今年一季度支付人工工资30万元。

“我们村今天来了50多人学种草莓,基地有技术员教技术,每天我们还有80元的工资,过几天我们村里也种草莓了,我就去那里打工。”朱冬香边除草边说。她手法熟练,不一会儿,就把眼前的草莓苗打理好了。朱冬香是金所街道草海子村委会额秧村村民,她打工的草莓基地去年入驻寻甸,基地加快了村里耕地面积的流转速度,当地村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企业还直接带动当地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09人前来务工,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企业落户村庄,村里有了产业,既拓宽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也改变了村民传统的思维方式。村民变成工人,土地变成资本,既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又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我们根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摸底情况,把自我发展和帮扶带动结合起来,政府引导,以贫困户为主体,同时建立在贫困户和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寻甸县农业局副局长李朝柱说,直接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经营、跨区域扶持,四种帮扶模式已在寻甸全面推开。

贫困户+企业 共生双赢

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7万亩……寻甸的农业虽然“大”,但规模化、现代化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年有那么多好的惠民政策,我们想趁着这股东风推动寻甸的农业上一个台阶。”李朝柱说,“通过帮扶贫困户的同时,也扶持企业,达到双赢。”

为走好走活产业扶贫发展的路子,寻甸制定全县产业扶贫总体规划,全县16个乡镇(街道)分别重点推进发展特色畜牧业、优质马铃薯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生物产业、特色渔业等产业,基本实现了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个贫困户有增收项目。

如何将产业扶贫发展的路子走好走活?寻甸先后制定《寻甸县产业扶贫实施办法》《产业扶贫实施细则》,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通过资金入股企业、入股分红、劳务合作、土地入股、提供农副产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12个乡镇(街道)119个村委会实施了“党支部+”模式,共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5990户53620人,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引导企业投身扶贫攻坚,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寻甸通过政府遴癣组织专家评审、“回头看”筛选剔除,在全县遴选出带动能力强的140户企业,让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探索产业扶贫帮带企业的扶贫物价指数保险方案,确保注入企业的扶贫资金安全。寻甸在帮扶贫困户的同时,也扶持企业,给予140家企业5万至10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

在羊街镇甸心村,香菇种植让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股东”;易隆村委会64户贫困户加入岚亚苗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均增收1.5万元……走在寻甸大地,处处都在讲述着产业脱贫的好故事。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