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逐梦天路自奋蹄 困境重生今胜昔

9月9日,是国家4A级景区巴拉格宗开业十周年的喜庆日子。记者从香格里拉城区出发,驱车沿着香德二级公路行驶,再顺着金沙江支流岗曲河逆流而上,约1小时就来到了素有“迪庆雪域高原小江南”之称的巴拉格宗景区。

9月9日,是国家4A级景区巴拉格宗开业十周年的喜庆日子。记者从香格里拉城区出发,驱车沿着香德二级公路行驶,再顺着金沙江支流岗曲河逆流而上,约1小时就来到了素有“迪庆雪域高原小江南”之称的巴拉格宗景区。

顺着蜿蜒的盘山柏油公路一路向上,来到修缮一新的巴拉村,只见巴拉村在多姿多彩的格桑花和荞麦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被乡亲们誉为香格里拉大峡谷“愚公”的斯那定珠,正抬头仰望着笼罩在迷雾之中的格宗雪山。见记者来访,便走回自家的老屋,静静地坐在火塘旁回忆往事——景区依托巴拉格宗独特的宜人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开业10年来,不仅让古朴的民俗民风在巴拉村旧宅民居中“靓”了起来,而且还让藏民族文化在景区“活”了起来。

“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给我的情爱……”斯那定珠唱着藏歌《大山的孩子》,行走在宽6.5米的柏油路上感慨道:“巴拉格宗景区开业10年了!尽管景区的发展就像一棵高原雪松一样历经了多少雪雨风霜,自从有了这条来之不易的‘天路’之后,景区已从‘幼苗’逐渐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大树’,与世隔绝的巴拉人也随着‘这棵树’的成长走向了开放、走向了文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为谋生计,毫不犹豫“走出去”

捧绿叠翠的巴拉村,是一个隐匿在香格里拉大峡谷深处、巴拉格宗雪山脚下的藏族村落。这里景色秀美、峡谷奇美、雪峰壮美……但因封闭、贫困和落后,祖祖辈辈世居于此的村民,一直固守着祖宗留下的大山,过着耕牧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巴拉村耕地少,种植的玉米、青稞等农作物不够维持生计,村民还得靠打猎和挖野菜充饥,全村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峡谷绝壁上不到一米宽的人马驿道,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从村里去一趟中甸县城,至少要走4天。因驿道艰险难行,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滚滚奔腾的岗曲河中。如果有人生重病送往医院,往往有去无回,有的甚至在半路就没有了呼吸。

“走出去”成了历代巴拉人的梦想!大家纷纷“逃”出大山,只留下“没本事”的村民,天天守着村前的佛塔长吁短叹。

斯那定珠家有6个兄弟姐妹,日子更是过得拮据。“我10岁以前没穿过鞋子,光着脚板跟大人去打猎。因为太穷了,加之没有路,下山只能走悬崖上一条不到一米宽的人马驿道,两三天才能走出峡谷。过岗曲河的时候,大人要用绳子绑在我腰间拉着,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我的第一双鞋,就是父亲白玛旺堆走了8天路,才从尼西乡供销社买回来的。”幼时的艰苦经历让斯那定珠记忆深刻。

“那个时候,因村里没有路、没有电,更没有商店,供销社和放映队是我们最盼望的‘亲人’,因为他们一年才会来一两次。生活宽裕点的家庭,家里最值钱的也就是一把装电池的手电筒,因为大家觉得这是‘高科技’产品,就专门做了一个牛皮套包裹起来,万分珍惜。”

斯那定珠10岁那年,第一次跟着父亲走出峡谷,到达中甸县城。他走在城市“宽阔”的石板路和沙石路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奔驰的汽车和明亮电灯惊呆了。他自言自语道:“要是能有一条这样的公路通到家乡,家里也有电灯泡,那该多好啊!”从此,修路的梦想在他心里潜滋暗长,并萌生了走出大山的念头。

父亲得知他想走出大山后,便责骂道:“村里不少人干活都比你厉害,但有哪个改变了自己受苦受穷的命运?你不在家好好种地,赡养父母,是非常羞耻的行为。”但13岁的斯那定珠便跟父亲理论:“不走出大山,就接触不到新鲜事物,哪还谈得上改变命运。”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劝阻,怀揣四处筹借来的35元路费,用一个破旧的口袋背上水晶石,小心翼翼地攀扶着山崖,含着眼泪沿着岗曲河走出大山,“赤脚”闯荡“江湖”。

他辗转中甸、大理,最终到了昆明。因他不会说汉话,摆摊卖水晶石失败了。后来,他听说广州经济发达,富人多,就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并在那里赚到了“第一桶金”,水晶石卖得1400元。

从那时起,他把水晶石、药材等家乡特产带到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去卖,再购回录音机、磁带、胶鞋、运动服等云南缺少的物资,追随着乡村集市摆摊销售,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位拥有大山刚毅坚卓品质的康巴汉子,每次徒步回家,都能听见乡亲们谈起骡马驮运物资掉进岗曲河血本无归的事,他内心就像弄翻了五味瓶。但是,他擦去脸上的泪珠后,又悄然无声地离开了家乡,在中甸县城开办了迪庆州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第一家涮羊肉火锅城,慢慢从不会讲汉话到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再从摆地摊到大宗商品批发代理等。他以忠厚诚信赢得了更多商家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大。他逐步累积财富数千万元后,就把父母接到了县城居住。

愚公凿崖,倾家荡产筑“天路”

斯那定珠只要一想起被“关”在巴拉格宗大峡谷的乡亲,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他说:“我在昆明一家餐馆点了一盘小炒肉、一碗番茄鸡蛋汤和一碗大米饭吃时,家乡人连青稞面都吃不上的身影就会浮现于脑海。”

“有钱不等于富有,如果就这样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我的一生就等于白活了。”斯那定珠看着一辆辆汽车从“天路”上驶过,兴奋地说,“那个时候,虽然我和家人在城市里生活衣食无忧,但一想起深居大山深处的乡亲们依然家徒四壁,日子过得很艰难时,就痛下决心,一定要修出一条让巴拉村人走出大山的路,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

但是,要在壁立千仞的峡谷绝壁上修筑一条路,家人和乡亲们都认为,他要么是在开玩笑,要么是“疯”了。“修路就要变成穷光蛋。”弟弟洛桑扎西也极力反对。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甚至说:“你要是能把路修到村里,大家都给你磕头。”巴拉村原村民小组长丹增说:“斯那定珠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却想从家乡的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能让汽车通过的公路,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又回来说疯话了。”

要想修通这条长35公里,连接周边4个藏族村落的“天路”,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他请来勘测的工程队也知难而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好日日夜夜“泡”在峡谷深处。摸索90度急弯公路的修路技巧,亲自测量、设计了多处险峻弯道……从规划设计、项目招标到工程施工,他的心血几乎倾注到了修路的每个细节。

2004年9月,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破声,从国道214线通往巴拉村的盘山公路正式破土动工。施工期间,尽管他碰了不少“钉子”,屡遭质疑、辱骂和冷眼,可香格里拉大峡谷这只“雄鹰”不管不顾,仍然孤注一掷地坚守在修路现场。

艰难的修路历程“榨干”了他所有积蓄,为筹集修路资金,他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变卖了中甸县城的店铺、住房和车子,跑遍了中甸县城所有的银行和信贷公司,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他说:“有一家信贷公司,我跑了几十趟,终于获得了支持。”

他风雨无阻地指挥开山劈峡修路的同时,又筹资700余万元,从上桥头架设了一条全长34.8公里的10千伏输变电线路至巴拉村,解决了沿线岗水、水庄、那浪和巴拉4个村落60多户人家的生产生活用电难题。

公路快要修到巴拉村的时候,患病的父亲执意要去看看。父亲站在巴拉村口,看着羊肠般曲折的公路,用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虽然什么都没说,但眼角却挂着激动的泪花。“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斯那定珠回忆说。

父亲刚去世不久的2008年元旦,巴拉村与世隔绝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路通了,电来了,乡亲们也用上电话了!村民们给斯那定珠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时说:“你给我们献上了世代梦寐以求的通路哈达,现在我们理所应当给你献上感恩哈达。”此时此刻,斯那定珠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2009年6月底,巴拉村公路主体部分铺成了柏油路,斯那定珠又筹资128万元,在岗曲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如今,从巴拉村到香格里拉城区,由以前的三四天缩短到1个小时。

“斯那定珠改变了巴拉村,也唤醒了沉睡的巴拉格宗大峡谷。”巴拉村村民小组长扎西茨仁指着岗曲河畔的柏油路说,“我们封闭落后的巴拉村人能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斯那定珠修通的这条公路。”

留住乡愁,景区变“金山银山”

斯那定珠小时候放牧,曾跑过巴拉村许多地方,那神奇的香巴拉佛塔、雪山、冰川和湖泊等自然景观,给他留下了曼妙的印象;那美丽的高山牧场、峡谷、森林、村落,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上个世纪末,詹姆斯·希尔顿所著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落户迪庆后,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找。斯那定珠意识到这是将巴拉格宗打造成为旅游景区,为乡亲们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大好时机。

为彻底改变乡亲们“一碗青稞面,青稞面一碗”的生活窘境,1999年,斯那定珠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他正为把家乡打造成风景旅游区奔忙时,却遭到了冷嘲热讽和乡亲、亲朋甚至家人的不理解。他跟大家解释道:“我们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却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圣净土,就像一个藏在深闺中的美少女一样,还未被人们发现。所以,我们不能守着金饭碗受穷,我想把家乡原生态的山水和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让更多的人来感受我们家乡的大美颜值,并帮助大家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但是,开发景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斯那定珠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碍,景区前期准备工作长达4年之久。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让他深感迷茫与无助。

由于大峡谷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水能资源,路通后也引来了开发者的觊觎,并想用可观的股份诱惑这位“亿万负翁”:“这河水流淌着的都是钱,要不修座电站,让你坐着数钱算了。”开发矿山的人找到他说,“只要你跟我们合作开矿,就给你25%的干股。”

因为修路,他欠下了巨额债务,养护好千辛万苦修好的路,更需要大笔的后续资金。但是,他始终坚持“要改变乡亲们的命运,绝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因为巴拉格宗的绿水青山,就是家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这一定力。面对诱惑,他直问那些想来“开发”的人:“给你300个亿,你能造出这样的青山绿水峡谷吗?”

“小时候,抬头就看到蓝天,俯身就踏入清澈的河流,牦牛群在高山草甸吃草。这些,不能在我们手中毁了。”他说,“打洞挖矿,留给后代的山水将千疮百孔;修电站,秀丽峡谷将不复存在。我修公路的时候,都跟施工队签订《生态保护协议》:损毁一棵树,必须赔偿。”因为斯那定珠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

2007年9月9日,巴拉格宗国家公园试营业到现在,斯那定珠一直坚持“开发为保护、保护促开发”的理念。他经常跟巴拉村民和景区员工说:“景区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滴水都是我们的‘饭碗’,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珍惜、呵护。”

走进水庄新村,斯那定珠指着一幢幢藏式风格的民居说:“我开发景区的目的,就是要让巴拉村人富起来、强起来。现在,乡亲们收入增加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家都为自己有幸出生在巴拉村而感到自豪。”巴拉党支部书记小尼布说:“是斯那定珠改变了巴拉村,不仅让全村人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我们村荣获了全国2015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

为让巴拉村人进一步融入大自然,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斯那定珠又每户出资2至10万元不等,让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14户村民搬迁到岗曲河畔,按传统的藏式房屋建筑风格,建起了一个美丽的水庄新村。村民原有房屋和土地,又由景区租赁过来,每户每年可得租金两万多元。景区对村民破旧的房屋重新进行修旧如旧后,供游客居住;土地开发成生态农场,让游客体验观光旅游。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可我们村在斯那定珠的带领下,已从封闭的雪山峡谷走了出来,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文明之路。”村民鲁茸丹增如数家珍地说,“我家以前半年的口粮要省着吃满一年,如今在斯那定珠的帮扶下,不但建盖了宽敞漂亮的房子,还买了微型车和农用车;以前银行存折是什么样的我都没见过,现在我家存折上有约60万元;以前村里小伙找对象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儿子从外地把女朋友领回家了……”

国家4A级公园建成迎客后,一直隐匿“世外”的巴拉村人的生活已成历史,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以巴拉村人为荣,家家都建起了藏式新楼房,汽车、冰柜、太阳能、电脑和光纤等一应俱全,村里还出了10多个大学生,每个村民的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如今,在巴拉格宗景区接待中心,一面高高飘扬的鲜艳党旗格外惹眼。“这面党旗一直在看着我在峡谷里做事。”斯那定珠脸上表情坚毅。那浪村村民可耕田地较少,他领着党员帮助治理河道,改道造田;为了让员工更加关注生态保护,他带领党员义务植树,宣传环保理念;为避免党支部出现纪律作风问题,他紧抓支部作风建设……在管理景区的同时,他还时刻不忘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亲发家致富出谋划策。

打造品牌,大峡谷有“国际范”

坐落在翠屏千叠的香格里拉大峡谷之中的巴拉格宗,景区气势雄浑的高山峡谷、陡峭巍峨的悬崖峭壁、奇形怪状的岩层纹理和地质褶皱等地貌,形成了一道道雄奇壮观、动人心魄的壮美景色,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特别是天然形成的香巴拉佛塔,更显得弥足珍贵,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巴拉格宗景区17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雪山、峡谷、森林、牧场、古村落、高原湖泊,以及天然佛塔等美丽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构成了一幅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大自然画卷。人文旅游资源以康巴文化、神山宗教文化、香格里拉立体农牧文化和建筑文化为主,为景区的自然生态注入了灵魂。

60多岁的北京游客黄建国夫妇,在游览景区雄奇壮美的原生态景观的同时,还零距离接触到了藏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深切感受到了这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巧妙地与原始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融合得天衣无缝。这对老夫妇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深居在大山峡谷间的巴拉村人,依赖自然、保护自然而得以繁衍生息;更没想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文化厚重、民风淳朴、村民富足,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景区一山有四季,步步景不同。以高、深、险惊人,以奇、雄、特闻名,以神、妙、秀令人向往。山脚有酷似热带非洲萨瓦纳的干热河谷景观,山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木,山头有巍峨的雪峰冰川和冰蚀湖泊,还有高山花卉、名贵中草药、高山灌木、草甸和流石滩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峡中有峡,峡上有峡,纵横交错,峡峡相连是巴拉格宗景区的一大特色。“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香格里拉大峡谷2000多米长的绝壁上,如今已架设了悬崖栈道。峡谷两边的岩壁与植被分层而立,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身入其中,犹如行在画廊,美不胜收。

正当巴拉格宗景区强势崛起,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营业额大幅攀升之际,为守护和提升“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斯那定珠再次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与云南文投集团联手开发,并由云南文投控股,大气魄打造升级版的特色旅游“国际范”。

如何才能打造升级版的特色旅游“国际范”,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巴拉格宗的神奇大美?斯那定珠认为,如果自然景观是人的身躯,那么与之共存的民族文化则是人的血肉和灵魂。他依托景区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共促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他曾对员工们说:“我目前要做的事,就是更好地与云南文投集团合作,齐心协力保护好巴拉格宗的生态环境,继续传承并充分挖掘家乡的迁徙文化、佛塔文化、音乐文化和生态文化内涵,让家乡真正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香格里拉。”

为将巴拉格宗真正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向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国际范”旅游胜地,斯那定珠不断挖掘景区藏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旅游营销市场,全力塑造景区品牌形象,走民族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共融共生发展之路。斯那定珠说:“如果巴拉格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源自天然的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那么,人们只要走进巴拉村历史文化发展长河,就能领略到一个爱好和平的部落民族怎样同大美的雪山峡谷和谐相处。”如今,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巴拉格宗,已成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可以让人们赖以栖息精神和心灵的家园。

目前,巴拉格宗景区已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完成了巴拉村古村落修复改造、天然佛塔朝圣文化、大型藏文化演艺厅、巴拉格宗土司庄园、巴拉格宗生态文化走廊和藏经堂等项目建设。景区独具魅力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与民居、游牧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传统歌舞异彩纷呈,对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游者都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斯那定珠说:“现在,景区通达条件较好,吃、住、行、游、娱等方面的软硬件设施齐全,已具备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服务能力,还有能让游客体验千年藏民族文化的演艺项目。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我们还按超五星标准打造了土司庄园、藏式五星级生态大酒店、情人谷酒店、水庄商务酒店等各类高、中、低端酒店及餐厅,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现在,当人们再度来到巴拉格宗景区时,这个记忆中满目疮痍的悲恸之地,已一步一步走向浴火重生。昔日在地震中被完全摧毁的景区公路,如今显得更加坚固平坦。别墅式的土司庄园、情人谷酒店和崭新的藏式生态大酒店等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避暑和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

斯那定珠说:“‘在加快发展中努力做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头羊。’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迪庆州旅游提出的要求。所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将按照香格里拉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以生态为主线,以“旅游+”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富有藏民族特色和巴拉格宗景区特有的文化,提升景区的颜值和品质,切实做到吸引人、服务人、留住人,努力为‘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增光添彩!”

谈及景区未来的发展,斯那定珠信心满满地说:“在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规划,继续推进景区各景点的升级改造,使景区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和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争取建成规模宏大的‘香格里拉大峡谷’精品旅游区,力争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家5A级景区。”

Tags: 自奋 天路 困境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