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教育扶贫 一份特殊的礼物】羊场镇的星星烛火

“我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知道农村的情况,通过我的努力能帮助他们改变一点生活,我自己心里会很开心。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昆明理工大学的老师我应该把组织安排的这件事做好。”昆明理工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教师李智这样解释为什么可以坚持去做扶贫工作。

“我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知道农村的情况,通过我的努力能帮助他们改变一点生活,我自己心里会很开心。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昆明理工大学的老师我应该把组织安排的这件事做好。”昆明理工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教师李智这样解释为什么可以坚持去做扶贫工作。

自2015年8月,昆明理工大学承担了宣威市羊场镇及下辖的3个村的帮扶任务。2016年6月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校扶贫办,专门负责脱贫攻坚工作。李智是其中一名扶贫队员来开展帮扶工作。

深入基层问疾苦 帮扶工作获突破

2015年起,李智作为帮扶队员来到昆明理工大学“挂包帮”扶贫点开展扶贫工作,期间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调查,摸清贫困底细。在工作过程中,李智认真发挥一名帮扶队员的作用,做好学校、羊场镇及学校帮扶的普瓦村、兔场村、茨营村之间相关协调联系工作。

羊场镇小学生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李智在走村入户时很多家长和老师反映这里的信息教育比较落后,好多学生连电脑都没见过,李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茨营完小只有一台很老旧的电脑,只能进行最基础的文字处理,李智将这些情况报告给昆明理工大学,学校调出40台电脑来支持茨营完小的信息化教学。

自2015年8月,昆明理工大学承担了宣威市羊场镇及下辖的茨营村、普瓦村、兔场村3个村599户贫困户,1978名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到2016年2月,脱贫出列153户513人,2016年6月通过精准识别,学校帮扶贫困户由原446户重新调整为552户,1465名贫困人口。

造血更比输血强 农家蔬菜进高校

李智在担任帮扶教师期间,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茨营村第四村民小组村瞿广卫家庭条件比较差,他的女儿瞿桃美在羊场镇初级中学读书。李智在描述瞿桃美的家庭情况时不禁哽咽,他说:“家里的条件我们看了都落泪,家里只有一间几近垮塌的土坯房。20来平方的土房,还被隔成两间,一间生活用,后面一间关了一头猪,是猪圈。小孩子只有一张很破的桌子,在那里写作业,没有凳子站着写的。”李智说,小孩子学习又好又刻苦,经过与学校团委的积极协调,发动学校青年志愿者为其进行募捐,通过大家的爱心帮助,第一笔2000元的爱心帮扶款被送到了瞿桃美手中。

昆明理工大学结合羊场镇和茨营村、普瓦村、兔场村实际,本着“开放部分后勤市场,变‘输血’为‘造血’”的思路,做出了合作共建蔬菜基地的战略举措。通过努力,现基地已建设连体大棚160亩,露地蔬菜290亩,蔬菜保鲜冷库1座、水池4个,配套安装喷滴灌设施、绿色防控、质量安检等设施设备。

普瓦村的贫困户汤三妹,一家五口人,三个小孩均在读书,夫妻二人为照顾小孩,无法外出务工,生活一直都过得比较拮据。建立蔬菜基地后,汤三妹夫妻二人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基地打工,既有了务工的条件,也可以照顾家里,每个月都有4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增收后,汤三妹一家新修了住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对自己脱贫奔小康充满了信心。

教育人扶贫攻坚继续前行

像瞿桃美、汤三妹一家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帮扶教师们为了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努力,李智在采访中还讲了很多扶贫助困的故事。李智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扶贫工作上,当问到家里人是不是会支持他的扶贫工作时,李老师沉默了一下,哽咽着说:“我父母70多岁了经常生病,是我爱人来照顾家人,我出来工作家里顾不上的,爱人还是很支持我,如果不是她的支持,我可能也坚持不到现在。”每每讲到贫困百姓,李智都难掩激动,但说到帮扶成果时,李老师的话语里又充满了喜悦。感性的李智是帮扶教师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却将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张悦韩海阔)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