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传统民俗走进昆明幼儿园

“老师,这个旧的羽毛球可以拿来做成房顶。”“还有这根小树枝,可以做抽陀螺的鞭子。”......学昆明话、唱方言童谣、玩老昆明的民间游戏、用面塑还原民间游戏场景,昆明市五华区第三幼儿园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地方优质资源,开展系列以云南民俗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教学,让民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老师,这个旧的羽毛球可以拿来做成房顶。”“还有这根小树枝,可以做抽陀螺的鞭子。”......学昆明话、唱方言童谣、玩老昆明的民间游戏、用面塑还原民间游戏场景,昆明市五华区第三幼儿园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地方优质资源,开展系列以云南民俗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教学,让民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老昆明文化进园入课

近日,五华三幼邀请家长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一个丰富有趣的特色民俗体验活动。上午9:30,伴随着音乐声,孩子们像一匹匹小马驹欢快地跑到操场,特色民俗体验活动开始啦!

城门几丈高、跳海派、老鹰捉小鸡、跳皮筋、鲸鱼下水洗洗脚等极具老昆明特色的方言游戏成为孩子们课间活动的主要方式。“这些游戏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忘得差不多了,今天勾起了很多回忆。”一位陪同孩子参与活动的家长说。

“跳皮筋除了‘中叉中出’,还有很多玩法,来,妈妈给你示范一个‘小皮球’的玩法。”在五华三幼的操场上,不仅孩子们不亦乐乎,家长们更是回忆起不少幼时的游戏。“我觉得挺好的,刚才也看了那本方言和民俗游戏的教材,很多内容我们都记不得了。幼儿园时学一学蛮好。”家长刘先生说。

9月新学期,五华区启动了“幼儿园昆明方言童谣、民间游戏试验项目”,辖区内13所公办幼儿园将通过实践探索,把昆明方言融入幼儿园教育,通过讲方言、说童谣、玩民间游戏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体会方言之美,更好地感受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昆明的情怀,实现从小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天午饭前20分钟,是幼儿园的方言时间。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将方言学习渗透到孩子们的户外游戏和语言活动的教学之中。其他课程还是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五华三幼副园长李伟玲说。

面塑变游戏既时尚又有趣

“幼儿园走廊上挂的装饰品,全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用面泥做的,主题是云南十八怪,现在孩子们都能说上那么几个关于云南十八怪的故事。”李伟玲说。

五华三幼的美术教育依托周边丰富的艺术资源,开展得丰富多彩。其中,面塑教学是幼儿园的一大特色。

面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表现性、变化性,可为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幼儿进行面塑活动时,能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参与,并发展了大、小肌肉的控制力,发展了协调能力。对此,五华三幼将面塑与幼儿园区域游戏进行整合,如在角色区“宝宝餐厅”“美味食品街”中,孩子用面塑制作的“食材”来烹饪美味的食物;在普智区中,孩子用面塑作品来进行分类、排序等;在结构区中,面塑作品成了建构游戏的辅助材料……面塑与各种游戏的结合,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李伟玲介绍,幼儿园自2010年引进面塑课程,前几年就开始带着孩子们用手工面塑来打造不同的云南民俗场景。最先想到的就是云南十八怪这个主题。草帽当锅盖、鸡蛋串着卖、大山长在云天外……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就了解到云南本土的一些风俗民情,教学效果特别好。

同时,五华三幼在走廊上设置面塑作品展示,把幼儿的作品放在里面,供其他孩子和家长欣赏,进一步培养孩子面塑制作的兴趣,并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目前,五华三幼在将老昆明方言、童谣、游戏带进幼儿园的同时,也将这些本土的游戏场景以面塑的形式还原出来。“老师,这个花棚里面有两个小人是我做的,我还给里面玩游戏的小朋友设计了一个蝴蝶结。你会玩这个游戏吗?可好玩了,我可以教你。”大二班的尹思予说。

“凸显云南本土民俗文化,打造优质教育,爱心培养幼儿。”园长翁敏说,作为五华区较早开展云南民俗文化进园入课的幼儿园,五华三幼坚持硬件设施和特色教学“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更新配套,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教学,让民俗教育之花在幼儿园绽放。(记者 杨定嘉)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