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领导干部和帮扶力量要真正沉下心来,下‘笨功夫’、‘苦功夫’”。在基层扶贫一线,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昭通市永善县,扎根乌蒙山大山的李志林凭着两天两夜的“笨功夫”,核查了一户“双户口”对象。
李志林由于长期加班熬夜,眼睛里布满血丝,显得很疲惫,一些时候他靠喝浓茶提神。李志林说,他是2010年从鲁甸县考到永善县伍寨乡工作的,工作7年的他当包村组长6年。“扶贫工作,加班是常事,只有我最清楚情况,让其他同志休息下,自己多检查两遍放心”,李志林近来正准备计生工作月报表和次日的扶贫工作表册。
摸底调查工作刚开始,李志林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寨村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差2户5人。凭着包中寨村这么多年的直觉,一定是有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天晚上,李志林一个人到派出所核对,一个社一个社的排查,可是并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儿。第二天,李志林带着工作组的同事一同再次走访村民,也没发现常住人口有问题,思路基本上陷入了一个僵局。李志林想,这一定是户籍人口出了问题,是死亡没销户还是搬迁没迁户呢,很多猜想都在李志林的脑子里一次一次呈现。
最“笨”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办法,与其猜想,不如逐户核对。499户户口底册找来,与摸底调查的450户摆满了整个办公室。几经努力,凌晨时分,队员们发现,鸡罩炉村民小组的“莫明宇”与“莫明雲”两户出生日期只相差10天,而且外出务工不在家。果不其实然,第二天找到“莫明宇”在家的爷爷莫德兴一问就明白了,“莫明宇”的确同时持有两个身份证和户口薄。
“包包小组的朱东山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2037元,住房已得补助;下寨小组的李进鸿和爷爷一起生活,父亲死亡,母亲不知去向;小山小组的王国章和老伴去年卖掉全部家产到独生女儿家生活,与女婿合不来,回来后无住房,没人供养”,在李志林的笔记本里满满地记着中寨村每一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李志林说,中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区域面积17.2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2016年全村统计人口499户1567人,在家的有262户638人,人均纯收入3976元。
“2014年脱贫17户60人,2015年46户188人,剔除不精准户2户7人,低保268人,扶贫建档立卡63户248人,群众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一串串数据,在这次摸底调查中一一装在李志林的心中。
农村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结束,中寨村实有户数498户1606人,摸底调查450户1594人,严格按照“三评四定”程序,确定贫困对象28户112人,漏评3户 6人,漏评率为0.44%;错退1户5人,错退率为2.01%,调查结果精准度位于永善县前茅。(完)(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