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精准扶贫之基。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临沧市持之以恒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一个个贫困乡村换来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是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产业是关键。
临沧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基地带动、资金带动、龙头带动、创新带动、培训带动、为抓手,全力做实产业扶贫。2016年,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2%。
基地带动破解产业小而散小而弱问题
眼下的洛党镇大兴村阿撒坝小组,坚果、砂仁挂满枝头,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过去这里是荒坡地,没有道路,没有沟渠,没有水,没产生什么经济价值。”凤庆红色富民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之军介绍,2014年,在实施坡耕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基础上,大兴村成立了凤庆红色富民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砂仁、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种植,带动数百户村民发展了2300多亩“砂仁+澳洲坚果”产业基地。“中秋过后,砂仁就可以收获,每亩砂仁可增收1.3万元左右,将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小而散、小而弱,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临沧市围绕南汀河、澜沧江和沿边三大产业经济带,按照“一县一品”发展思路,突出“茶、果、糖、菜”等优势产业,以规划为引领,围绕产业布局建设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着力在稳粮、调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之路。
目前,全市共建成甘蔗、核桃、茶叶、澳洲坚果、咖啡、蔬菜等产业基地2155万亩, 241个贫困村建成产业基地280万亩,实现了贫困村村村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贫困户人均有5亩以上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收入来源。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凤庆县安石村推广“林茶、林果、林药”套种模式,实现一亩地春夏有茶采,秋季有果收,冬季有梨补,四季有收入。永德县在“百里坚果长廊”发展“坚果+咖啡+山地鸡”的“坚咖鸡”立体种养模式,亩产值达12000多元。
从“穷山恶水”变“金山银山”,从“看天吃饭”到“土里刨金”,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田园,承载着农民群众脱贫摘帽的希望,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创新机制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转型
云县大树村采取“集体经济+养殖大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1080户贫困户发展林下生态乌骨鸡养殖,实现集体经济、合作社和贫困户收益“三保障”,集体经济年可获得分红收入5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可获得分红收入1000元。
凤庆县峡山村合作社以“合作社+企业+茶农+基地”模式,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开发有机茶产品,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带动全村2000多户茶农收入增加30%以上。
镇康县凤尾镇以“党支部+合作社+电商”的模式,成立10多个产业合作社,围绕蜂蜜、大青菜、魔芋等特色产业,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直销、直供、分销、预售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助民增收近100余万元。
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已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增收的最大瓶颈。为此,临沧市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入股分红、安排就业、技术服务等方式吸纳贫困农户参与合作经营,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改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推动农产品下山、进城、出国、上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积极构建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机制,通过农民互助抱团发展、做强龙头带动发展、电商扶贫助力发展,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避免“谷贱伤农”“果贱伤农”,变“补给式”扶贫为“带动式”扶贫,“政府独角戏”变成了“社会大合唱”。
目前,全市94个农业龙头企业、7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家庭农场、352户专业大户,带动29628户贫困户11.2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人均增收562元。24户企业帮助贫困户加工销售21.17万饼扶贫茶,筹集扶贫慈善资金400多万元。12户制糖企业以统一供应种苗、统一发放农用物资、统一种植规范、统一价格收购的方式,带动63个乡镇23万户发展甘蔗基地130万亩,惠及蔗农90万人,带动贫困人口2.7万人。
精准帮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科技、人才的培养、引领。
针对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临沧市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变“输血”为“造血”,有效缓解了产业扶持“腿短”和“贫血”的问题。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的基础上,以县(区)为单位,统筹整合22类30亿元涉农资金,50%用于产业发展,使政策资金真正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发挥奖励资金激励作用,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达到一定标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1万元到10万元的扶持;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绿色名牌产品的,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发挥金融资金扶持作用,与32家金融机构合作,融资落地资金108亿元,发放贫困户产业发展贴息贷款13.64亿元,发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51亿元。
脱贫攻坚最难的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怕这怕那不怕穷”问题。临沧市以教育、引导、塑造群众为切入点,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做实扶知、扶智、扶志的工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开展主题教育培训,在全市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克服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绿色证书式”培训,逐步把贫困群众培育成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开辟贫困农户脱贫增收新路径。上半年,全市培训贫困人口3.8万人次,转移就业2.4万人,实现人均增收330元。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扶贫道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这是党和国家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临沧市脱贫攻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字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