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群众一日不脱贫 帮扶一日不脱钩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口帮扶凤庆县22年

22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先后派出70余干警分批住进贫困村,谋发展思路,出脱贫实招,撸起袖子加油干。

22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先后派出70余干警分批住进贫困村,谋发展思路,出脱贫实招,撸起袖子加油干。

22年,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挂钩3个贫困乡,其中有两个乡达到脱贫标准,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凤庆县三岔河乡、新华乡到郭大寨乡,挂钩扶贫的纽带把法院人与凤庆广大群众紧紧连在一起,架起了感情桥梁,结下了深厚友谊。省高院以顽强的毅力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决心继续着这场扶贫接力。

两个贫困乡脱贫达标

凤庆县是云南著名的滇红之乡,和省高院结缘却始于脱贫事业。1995年,凤庆县三岔河乡被确定为省高院的挂钩扶贫对象,从此,一场跨越五六百公里的对口帮扶持久战拉开序幕。

到2016年底,云南高院已先后派出干警70余人次进村入户进行基层锻炼,协调解决90多个项目的帮扶资金共1.2亿余元,援建起两所希望小学,帮扶的三岔河乡和新华乡达到脱贫标准。

自2015年9月开始,云南高院定点帮扶郭大寨彝族白族乡,挂包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866人。2016年,云南高院对郭大寨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达473.5万元,经协调已经列入计划的资金8.7亿余元。

一年多来,省高院对郭大寨乡的精准帮扶初见成效,38户172人达到脱贫标准。郭大寨乡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从人口素质到法治文化教育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凤庆县委书记陈昌砚感叹:“一个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脱贫理念在变,造血式扶贫正在显现成效。”

2017年,省高院再次向郭大寨乡派驻干警15人,定点挂钩扶贫开发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五四青年节前夕,云南高院机关团委以“青年帮扶情,基层爱心行”为主题,组织全省青年法官走进郭大寨乡开展系列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是我们上下共同的责任。省高院将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帮扶工作,挂联县、挂包村、挂帮户一日不摘帽、一日不脱贫,我们的帮扶工作就一日不脱钩、工作队员就一日不撤出。”省高院院长张学群的言辞饱含深情。

教育投入斩断穷根

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发展教育。省高院在22年帮扶中,始终把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作为一项帮扶重点工作。

现任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马俊杰,是1996年5月云南高院首批下派的扶贫干部。当年从昆明到凤庆三岔河乡,600多公里的行程,他需要颠簸辗转走上整整两天。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观念落后,让扶贫工作无从下手。

看到破旧濒临坍塌的小学校,附近村寨的孩子们为了上学要自己背着土豆咸菜,利用中午课间休息到小河滩上捡石头搭灶做饭,马俊杰的眼睛湿润了。他和派驻干警商议,为该村建一所希望小学,于是为村民和孩子兴建一所希望小学成了云南高院第一批扶贫干部的一个奋斗目标。

找资金、发倡议、发动同事、协调部门……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当年,高院机关362名干警自愿捐出41万元,省高院筹资10万元,用于兴建学校。两年后,三岔河乡天平希望小学终于落成。

有了成功经验,随后的下派扶贫干部信心倍增。2007年,云南高院牵头与省地矿局共同出资130万元,在新华乡兴建了紫薇希望小学;2013年,省高院再次筹资80万元,建成配套学生宿舍楼,让每一个住校学生拥有了一张自己的小床,三四个孩子挤在不足一米宽的小床上入眠的日子彻底成为历史。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初秋,正值烤烟收获的季节。在新华乡的大小村寨,村民们一边忙着采摘新鲜烟叶进行烘烤,一边把出炉的金黄干叶进行捆绑打包。

在省高院挂钩帮扶新华乡的3年时间里,仅烤烟种植面积就从9000亩增加到23000余亩,产量从3.5万担增加到6.3万担,产值增加了近7000万元,烤烟成了群众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现任凤庆县委常委、凤山镇党委书记赵家林在省高院挂钩新华乡时曾任新华乡党委书记,他亲身体会了省高院扶贫济困的决心和力度,见证了新华乡在高院帮扶下达到脱贫标准的过程。他说:“省高院领导和干警深入到新华的村村寨寨,帮助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全心全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们的务实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高院在帮扶过程中,注重从产业入手寻找脱贫良策。下派干部孔睿深入田间地头种烤烟、栽核桃;在新华乡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时,时任省高院副院长杨为栋带队帮着找水源、修水窖;驻村干部带领群众种植小粒咖啡、澳洲坚果和南药,以实际行动为新华乡脱贫找寻出路、注入动力。

3年来,新华乡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3亿元增加到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33元增加到6000元以上,达到脱贫标准。

22年间,从泡核桃种植到玫瑰茄种植,从脱毒洋芋种植到南药基地建设,再到速生薪炭林建设、副食品基地建设、万亩农业立体开发、冬季农业开发、科技扶贫……省高院先后在新华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80余万元,协调了10多个省市县部门、企业单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00余万元,实施了55个扶贫项目。

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真情的付出,换来了新华乡的发展巨变。1995年至2015年,新华乡经济总收入从4260万元提高到3.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4元提高到8280.7元,12900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发展产业成了大多数群众的脱贫之路。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