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昌宁多措并举保护传承苗族服饰

国庆期间,云南省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村杞木林村民小组,苗族村民杨学菊正利用吃完午饭的时间,与婆婆一起边休息边撕麻皮、纺麻线,为做苗族服饰精心准备着。6岁的女儿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不时地问这问那,山村小院其乐融融。

国庆期间,云南省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村杞木林村民小组,苗族村民杨学菊正利用吃完午饭的时间,与婆婆一起边休息边撕麻皮、纺麻线,为做苗族服饰精心准备着。6岁的女儿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不时地问这问那,山村小院其乐融融。

“从小就跟着我妈妈学,嫁到这里后又跟着婆婆学,有两个妈妈教我,我觉得自己还是能够把这个衣服传承好,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杨学菊一边纺线一边说,“现在,只学了个皮毛,做这个苗族服饰非常难,但无论怎么难都得学会,因为拥有一套美丽的盛装是每一个苗族妇女一生最大的幸福。”

昌宁苗族妇女服饰分盛装、二等盛装和便装。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制作从种麻到做成一套服饰有完整的工艺。一套完整的苗族女盛装由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也因色彩搭配完整被称为“五彩霓裳”。今年30岁的杨学菊从小就开始学习,到现在依然要在婆婆的帮助下,才能完成所有工序。杨学菊说,“过去一段时间因为不能种大麻,我们只能去街上买棉线回来纺和织,许多手艺都快失传了。现在政府又帮助我们种麻、建传习所,我们的这个手艺又开始传承了,像我这样年龄的人,都跟我学得差不多。”

土皮太村党总支书记段开荣介绍,大麻是制作苗族服饰的基本原料,2006年5月,昌宁苗族服饰进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后,昌宁县积极向上争取无毒大麻种植项目。2014年,成功争取到在耈街乡苗族聚居地每年种植100亩脱毒大麻的项目,分别在土皮太村和打平村7个苗族聚居村民小组实施。

“这几年,县乡各级各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除争取无毒大麻种植外,还从建设传习所、开展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耈街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苏强介绍,“十二五”以来,昌宁苗族服饰共获中央专项保护资金,恢复了135台木制纺线机、木制织布机,每年100人次的传承人培训,投资建成了苗岭广场和苗族服饰传习所,并以书籍、文艺作品、参展等方式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在今年7月举办的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七彩云裳”全省民族服装决赛中,昌宁苗族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夺得了金奖。

纺完线,杨学菊跟婆婆商量后,拿出了一片正在绣着的麻布,在婆婆的指导下绣了起来。杨学菊说,“我们苗族妇女白天要做农活,绣衣服主要靠晚上。我现在只学会了最基本的平绣,剪绣、锁绣难一些的技巧,还得找时间去跟旁边打平村的陶美元好好学。”

按照杨学菊的指点走进打平村大龙滩村民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陶美元正在自己小织布坊里纺线织布。陶美元热情介绍起苗族服饰制作的工艺流程,俨然一位讲师。“不能种麻的那段时间,许多人家纺线机、织布机都坏了,许多关键环节也都忘记了。好在寨子有个80多岁的大妈,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能做好,我就跟着大妈重学后,才把最难的织布机穿线技巧学会。作为传承人,我要先学好、做好,并多带些人,把这个服装传承好。”陶美元说,几年来,自己已先后带了打平、土皮太两个村的徒弟200多人,这些徒弟很多都又在带徒弟,苗族服饰的传承已经形成了大家的共识。

天渐黑,土皮太村的苗岭广场和苗族服饰传习所内热闹了起来。广场上,苗族群众吹起芦笙唱起调子打起了歌;传习所内,一群苗族小学生正看着一位“老师”的教学上“自习”。看着眼前的情景,王苏强对保护和传承苗族服饰也充满了信心,“下步将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开发苗族刺绣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通过让群众获益,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来。”他说。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