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自去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行14年免费教育以来,云南多县也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高中免费教育,加大了对极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这是许多地方先进经验的一种总结,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云南对部分地区推行的14年免费教育,以及不断加大对极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是对“教育扶贫”理念的一种践行,这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值得肯定与点赞。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这也意味着,“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等说法,还是很适用的。同时,这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其价值与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而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就眼下来说,我们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这尚未达到新时代发展对劳动者文化素养的要求。据了解,目前德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均已全面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我们来说,一步到位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分步骤地实施,其难度系数就要降低不少。云南当前的做法,正是一种分步骤的实施,先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中推进,再考虑逐步推广推进,这也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学上”“上得起”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但“上得好”的问题,仍然值得关注。重视教学质量,将均衡教育有序地推进,有条件、有质量、有保障的“上学”,才能让学生们学有所获,成长成才。而这,正是推进教育扶贫必须正视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首先就要在精神和文化上脱贫,而这一切,显然离不开教育的推动。在推进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费教育的同时,相关部门与机构还要在学无所忧、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上下功夫,努力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