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曼谷大学与云南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表示衷心祝贺。泰中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高校合作、滇泰大学联盟等方面可为‘泰国4.0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做好准备。”10月13日,泰国曼谷大学一行到云师大交流访问,泰国驻昆总领事Mr.Pornpop如是说。
“我对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9月5日,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一行到云师大交流访问,该集团总裁李新庆如是说。
“我对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长期以来在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与技术支持方面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7月25日,中老两国科技部在老挝万象举办国际培训班,老挝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Mayty如是说。
……
“祝贺”“信心”“感谢”,这些词是外国朋友与云南师范大学在交流合作中的常用语。
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以来,云南师范大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在教育国际化方面闯出新路子,努力呈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所述的“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美好境界,得到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赞赏。
教学楼成“联合国” 来自46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正在云师大学习生活
国际面孔多、世界语言多,这是云师大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云师大华文学院的教学楼,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学生们,脸上挂着一样的笑容。
“民心相通、教育先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为云南发展提出‘三个定位’,其中一个就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师大坚持走国际化之路,就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宽云南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文脉’。”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说。
近年来,云师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已累计达90多个国家,每年的生源国都保持在40多个国家。目前,有来自46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正在这里学习生活,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机制——本科生根据入学的汉语水平测试结果,选择相应模式培养,同时关注语言和专业学习;研究生则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全面拓展专业领域,已涉及11个学院的19个专业;而对非学历生也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一对一”教学、小班教学、团队教学等不同的形式满足了不同水平留学生的需求。
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江利哥就读于金融专业,今年大四的他正在准备毕业论文。他用流利的中文说,柬埔寨的金融市场刚起步,在云师大的四年他学到了不少金融知识,而在这里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和友谊,则是他最难忘的收获。
让国际化融入本土化,让中国学生享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果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云南华文学院,你经常可以看到,中外学生坐在一起密切交流。
留学生在这里绝不是玻璃橱窗里的“易碎物品”,中外学生在这里高度融合,学习东南亚语言的中国学生能找到他们的“良师益友”,“小语种角”活动定期举办……教学楼成了“联合国”。
针对更多的中国学生,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四一二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学生通过分阶段一体化课程的“四”年学习,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英语和“一”种东南亚国家语言共两门外语的能力,分国内国外“两”个阶段培养。
在此基础上,整合国内国外两种教学资源,实施学生整班国外学习、与国外合作院校制定相互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国际化课程、实践、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国内国外互通互认、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互补互促、中外学生互帮互学的培养模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云师大的目标是要瞄准国家战略、云南定位,既注重国际化人才普遍性标准,更体现东南亚国家人才特殊需求,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永文说,我们在教育国际化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云南发展方面要担负起更多的使命与责任,主动作为、创新工作。
教汉语搭“民心桥” 我国高校中培训国外汉语教师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
“我们希望继续学习汉语。”这是许多参加去年缅甸公务员汉语班的学员们在结课时的留言。这个培训班由云南师大负责承办,是50多年来缅甸政府机构首次为公务员组织的汉语培训。
“随着中缅各领域合作交流的日益密切,缅甸政府机构官员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 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和雪莲介绍, 2016年初,缅甸建设部、缅甸商务部向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提出为该部门公务员开设汉语班的请求,2016年6月、7月,由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主办、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由云师大、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合办)负责教学任务的缅甸建设部公务员汉语班、缅甸商务部公务员汉语班在内比都顺利开班。2017年,缅甸公务员汉语培训班扩大到了7个班200多名学员,包括缅甸内政部、巩发党、建设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公务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世界很多地方“懂汉语”也许就意味着获得了改变人生命运的“金钥匙”。
面对这样的使命,云师大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云师大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了1个孔子学院,在缅甸、印度、泰国、美国建立了5个孔子课堂,在缅甸、泰国设立了5个函授教学点,在老挝、泰国建立了5个招生点,在泰国、缅甸、越南、孟加拉国建立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在印度加尔各答中文学校建立的印度第1所孔子课堂,将于11月正式挂牌。
2002年以来,云南师大积极开展为周边国家培训汉语教师的工作。2011年6月,国务院侨办在云南师范大学设立了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2012年11月,国家汉办批准在云师大设立了西南地区首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云师大充分发挥这两个平台作用,开展多形式的海外汉语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教育官员(校长)培训、志愿者选拔培训、外派汉语教师培训、海外学生夏冬令营、承办“汉语桥”系列项目、研发相关教材、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等项目,使基地的建设全面推进。累计组织了100多个项目,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近万人次的师生参加了培训和交流。作为国家首批汉语教学志愿者派出单位,学校还先后派出580多名教师到周边各国开展汉语教学。
“力争以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学习汉语需求者为主要对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汉语教育培训。”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云南华文学院院长武友德勾勒了这样的未来。
教与学现“和且平” 云师大与28个国家和地区121所大学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
不仅是汉语国际教育,云师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多层次多领域多成效的。他们与外国朋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创“和且平”的新境界,共同感知了一种伟大的力量: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截至目前,云师大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121所大学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项目启动并展开了务实合作的有18个国家57所高校。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西班牙、爱尔兰、捷克、泰国、印度、缅甸、老挝、孟加拉国等。
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两所分校签署了校级层面的合作备忘录,将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等方面积极推进工作。分别与美国特洛伊大学和圣贝纳迪诺大学开办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实验班。
与约旦扎尔卡大学和黎巴嫩的的黎波里大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是该校首次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的大学建立联系。
近5年来,为推进云师大高水平大学建设,该校切实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进展。
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西班牙、缅甸以及埃及等非洲多个国家共同开展太阳能及相关的纳米材料、器件与电力电子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与英国剑桥大学共同开展国家科技部“高效低成本薄膜太阳电池及智能光伏系统合作研究”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建立了云南省第一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与加拿大温莎大学共建“中加高原湖泊联合研究中心”。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开展了以抚仙湖、星云湖为主的野外联合实习、教学与考察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与缅甸共建空间信息技术中缅联合实验室。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建“遗传资源与环境”联合实验室。
在联合办学方面,自2013年6月以来,云师大获得教育部批准的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设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爱尔兰国家学院合作开设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于2012年加入了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1至2016年共有17名本科生及5名研究生报名参加了该项目的学习,云师大学生在美国就读的学校分别是特洛伊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鲍尔州立大学、塞勒姆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北亚利桑那大学等。
“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里的唱词历久弥新,今天听来仍然令联大传承人热血沸腾,他们有决心在新征程上有更大的新作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让“西南联大”的旗帜更添光彩。
故事
拉希德遇上了阿鹏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近,一位尼日利亚小伙朗诵《将进酒》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朗诵,他还配上了手势。这位小伙叫拉希德,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拉希德说,成为“网红”不在他的预料内。话虽如此,而他的脸上明显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拉希德2013年开始学中文,之前在贝宁留学学习的是法语。“我很喜欢学语言。在贝宁了解过中文、看到在贝宁生活的中国人之后,我就对中文有了兴趣。” 2016年,他获得奖学金,可以到中国上学,经过老师的推荐,来到了云师大。
拉希德只是云师大近千名海外留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所在班级有30多个同学,来自亚洲、美洲、欧洲各地,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留学生事务办公室教师阿鹏涛看来,这里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联合国”。
拉希德和他的同学们遇上了阿鹏涛和他的同事们,这些年来,他们共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
“来自欧美的学生比较散漫但适应力极强,东南亚国家的学生‘传帮带’做得特别好……”说起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阿鹏涛和他的同事们如数家珍。而要把这样多元的队伍管好服务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每当学生们毕业时用标准的中文说出一句“谢谢老师!”的时候,阿鹏涛和同事们总能体会到深深的自豪感。
链接
“汉语桥”与云师大
2017年10月17日至28日,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96个国家的320名师生同场竞技。
这是连续第6年,世界中学生的“奥林匹克”中文比赛来到这里。“汉语桥”的连续成功举办,折射的正是云南师范大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的“硬功夫”。
●时间:2012年
亮点:“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首次落户云南。选手们第一次有机会走进云南,一群“洋孔雀”跟《云南映象》演员杨伍一同跳起《雀之灵》,成为那一届比赛最难忘的记忆。
●时间:2013年
亮点:来自全球的中学生第一次走进中国家庭。热情的中国家长、严格的中式家教、友好的中国朋友给选手们一次真实的中国家庭体验。那一年结下的友谊,很多都延续至今,而这一活动从此成为了比赛的保留节目。
●时间:2014年
亮点:首次举办了海外汉语教育国际论坛。不仅吸引了各国的领队老师参加,还有云南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也现场聆听。教学经验的切磋,引导老师们把汉语以更成熟的方式,教授给更多的人。
●时间:2015年
亮点: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增加了文化名邦大理。选手们通过在大理喜洲镇的竞技,尽情感受着历史上著名的喜洲商帮文化,以及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多彩文化。
●时间:2016年
亮点:“汉语桥”在云南走过了第一个五年。而随着“辐射中心”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青年开始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对汉语这种曾经陌生的语言,以汉语为桥,青年们携手走向未来,人们的命运更加交织,世界变得更加亲近。
●时间:2017年
亮点:选手们参观学习的项目增多了。在云南白药了解传统中医药的现代诠释,在斗南花卉参观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而最让选手们难忘的,要数机器人了。在呈贡信息产业园,机器人克鲁泽以萌萌的外表和丰富的功能让选手们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