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春城小巷中的修鞋师傅 那些放不下的老手艺

巡津街南站新村居民小区内,有间八平米的修鞋店,店面很小,但家喻户晓。八平米的小店里,杂乱地摆满了修鞋所用的各种物品,老旧的工具箱,用得油光发亮的补鞋机;各式各样已经修好的鞋子堆放在靠墙的鞋架上;门外的砖墙上贴着电话号码。“我不在的时候,顾客可以打电话联系,方便大家取鞋。”店主肖斌说。

在昆明生活是什么样子?

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答

但对于每个生活在昆明的人来说

都希望将遇见的生活瞬间

一直保存下来

就爱去文旅传媒携手桔禾(上海)文化传媒

通过五组记者文字报道、五位设计师创意设计

去发现昆明的生活之美

路过生活

遇见你

我们路过5个不同生活瞬间

遇见了5个不同的“你”

巡津街南站新村居民小区内,有间八平米的修鞋店,店面很小,但家喻户晓。八平米的小店里,杂乱地摆满了修鞋所用的各种物品,老旧的工具箱,用得油光发亮的补鞋机;各式各样已经修好的鞋子堆放在靠墙的鞋架上;门外的砖墙上贴着电话号码。“我不在的时候,顾客可以打电话联系,方便大家取鞋。”店主肖斌说。

与顾客成为老友

初到修鞋店,肖斌正低着头修鞋,脸上的表情很专注,腿上铺着一块蓝色的雨伞布,左手拿着鞋子,右手灵活地在鞋子上穿针引线。不一会儿,鞋子上完线,再用剪刀小心地剪去多余的线头,然后仔细检查一番,在上线处加一层胶水,确定没有问题后,才把鞋子递给顾客。“多加一层胶水是为了让鞋子不进水,更耐穿。”肖斌说。在旁边等待的刘女士接过崭新的鞋子,一个劲夸赞肖斌,“我住在附近二十多年,我的鞋子都是交给他,修补技术特别好。”刘女士说。

肖斌的修鞋店名为“肖氏名店”,这是对自己修鞋技术的一种肯定。店铺开在巡津街片区已有20多年,街坊邻里也从顾客变为老友,大家的鞋子坏了,都放心交给肖斌。不仅如此,肖斌还会开锁、换锁、配钥匙、修理各类小电器,街坊邻里都夸他是个“全才”。“片区改造升级后,很多街坊邻里都搬到其他地方,但如果鞋子坏了,还是会回来找我。”肖斌说。

凡是手艺活,一定要动手实践

交谈间,一位年轻人急匆匆跑来店铺,“师傅,帮我看看这双跑鞋,之前在其他地方也修过,没多久又开胶了。”肖斌接过跑鞋,打量几秒后,将鞋子拿到缝鞋机上,顺着裂开的部分,打上针线,“这双鞋子前面软后面硬,用胶水粘不牢,一定要打线。”肖斌今年53岁,从事修鞋工作近三十年,修过的鞋子不计其数,“掌握不同类型的鞋子的特性,才能对症下药。”肖斌说。

1987年,肖斌从四川广南来到昆明,“我来昆明拜师学艺,才跟师傅学了三天,就自己出来修鞋,”回忆起往事,肖斌面带得意。据肖斌回忆,当时师傅带着很多徒弟,照顾不过来,自己选择出来单干。刚接触修鞋行业,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肖斌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再向师傅请教。凭着勤劳和好学,肖斌的修鞋之路越走越顺,“凡是手艺活,一定要动手实践,只是观察,永远掌握不了技术。”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肖斌笑着说。

对顾客负责

“很多顾客会来找我换鞋底,鞋帮、鞋身没有损坏,换个崭新的鞋底,鞋子又能穿三年。”说话间,肖斌拿起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先用钳子顺着鞋身将鞋底撬开,要仔细小心,不能把鞋帮损坏,”肖斌的动作看起来有点费劲,“这是个力气活,一般人干不了。”将损坏的鞋底撬开,肖斌再用刀片将残余的鞋底一点点割掉。处理好损坏的鞋底,再将鞋子放到打磨机上,用钻头将鞋子打磨平整,“打磨平整后,顾客穿起来才舒服。”

拿起修补好的鞋子,肖斌把手伸到皮鞋膛内探摸各处,检查是否有影响穿用的缺陷,比如鞋垫是否一直垫到鞋头,不短也不长;再比如鞋底是否平整,是否有离钉尖和钉尾不平等的情况。检查妥当,肖斌会用绒布仔细擦拭一遍,最后打上鞋油,锃锃亮,还给客人的时候宛如一双刚出厂的新鞋。“有些鞋子质量不好,我会告诉顾客没必要修,鞋子经过修补,至少还能穿三年,我的工作要对顾客负责。”

渐行渐远的修鞋匠

“鞋子坏了直接扔掉,修鞋的人越来越少,”肖斌说他从事这个行业至今,也遇到过有人拿着价值不菲的鞋子和皮包来修理,但这两年修鞋的人越来越少。肖斌曾把修鞋的手艺传给儿子,想让儿子继承小店,但年轻人嫌修鞋赚不了钱,选择外出打工。“每天早上八点开店,晚上9点关门,月收入仅有2000元。”肖斌坦言修鞋已不再是为了赚钱,只是对这门手艺舍弃不了。

整个采访过程中,肖斌从没停下过手中的活计。不起眼的店铺与周围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街道上常有轿车飞驰,偶有三轮车的铃声穿巷而过,肖斌没有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只是低头修鞋。修鞋,曾是极具生活情怀的行当,曾是春城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随着岁月流转,这一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剩老手艺人在挽留修鞋行业逐渐消失的温度。

记者手记: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修鞋这门老行当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一个泛旧的工具箱,一架用得发亮的补鞋机,是修鞋匠的全部谋生行头。修鞋匠的工作平淡无奇,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像肖师傅一样,只有为数不多的修鞋匠仍然坚守在街头巷尾,从事着这样一份看似简单的修鞋工作。肖师傅告诉我们,尽管修鞋的匠人越来越少,但他会一直坚守着修鞋这个行当,并将修鞋的手艺一直传承下去......时光荏苒,这些坚守的老艺人,为快速发展的春城,留下了一缕慢时光。

设计师自述:

因为这次设计,我回到曾经寒窗六年的母校,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上课铃声,但街边熟悉的叫卖声和小吃店却所剩无几。冷清的街道上,一家陈旧的修理店格外显眼,门口一位穿着满是油污、破旧围裙的修鞋师傅正低头仔细打磨刚粘上的鞋底。

看着他精力专注于手中的活计上,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遭的一切。所以我的设计初衷很简单,想让肖师傅工作环境好一些。这次改造的设计就选择古朴的风格,运用复古的木制雕刻招牌替换原来用油漆在画布上用手自己写的招牌,使得这个店看起来更厚重,这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店。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段建鑫李鲁宇鸿

桔禾(上海)文化传媒供图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