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村一些“天价彩礼”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日前,河北省河间市一新娘打破世俗枷锁,结婚不要新楼房、不要一分钱彩礼,她的做法在当地“朋友圈”刷屏。河间市委领导闻讯后也给这对新人点赞,并送上新婚礼物和祝福。
所谓“彩礼”,实际上是买卖婚姻遗留下来的一种变相交易。有些女方父母说,彩礼是一种面子,没有彩礼或彩礼少,会让别人瞧不起,会跌了女儿的身价。但人的价值如果是以真金白银定价,本质上就是一桩生意。
对彩礼风俗的重视及彩礼的多少,多与地方收入水平、家庭财富状况呈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彩礼风俗相对比较淡,女方富裕的家庭,彩礼索要相对少甚至会免除。这足以证明,所谓的风俗,实质是经济利益诉求,与买卖婚姻一脉相承。女方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决定着对待彩礼的态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子和父母,在彩礼的问题上也越含糊,反之,则越重视。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和父母,对人格尊严的问题比较敏感。
虽说,现代社会婚姻中女性的地位不会因为彩礼而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这种带有买卖婚姻色彩的“礼节”中,女性的人格会因此受到矮化,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女方父母的想法往往是,养大女儿不容易,怎能白给别人?而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男女青年组建家庭,不存在谁给谁的问题;而“不白给”其实就是“有偿给”,“有偿”意味着交易,是对人的侮辱,至少是人格的贬低。这种问题,很多父母未必意识不到,不过是为借机谋求一笔收入找个说辞。一些农村父母说,女儿嫁出去了,将来给家庭的贡献就少了,所以结婚时要得到一笔彩礼,作为养老之用。但这笔“养老费用”是不道德的,因为你是从对方老人口袋里掏出来的。
父母不应该把女儿婚姻当成商业交易,女性自身更要有人格自重的意识。河间的新娘刘莹莹不为当地风俗所挟,不要一分钱彩礼,拒绝被经济“定价”,体现了新时代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