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微风拂过,罗平县老厂乡漫山遍野的核桃树随风摇曳。一大早,小水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小甫就钻进了自家的核桃林。在他眼里,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就是脱贫的希望。
“到处都是山,路也不好走。”与记者说起老厂乡的过去,张小甫连连摇头。这个山区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生态脆弱等,截至2016年,全乡还有409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2014年开始,为了实现群众增收和生态改善的“双赢”,老厂乡开始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然而一开始,推广并不顺利。“核桃见效慢,怕影响了地里的耕种,我说什么都不愿种。”回想起当时的抵触,张小甫有些不好意思。
为让核桃尽快落地生根,老厂乡将党建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采取党委统领、总支引领、支部率领、党员带领的模式,为群众免费发放核桃种苗、统一栽种核桃树。看着党员种下的“样板林”,想着村组干部为自家算的“增收账”,张小甫心里越来越敞亮,很快,他家也种下了6亩核桃。
紧接着,全乡党组织包村联组,领导包村联户,部门包村联组,干部结对联户,全乡91个党组织挂钩帮扶94个自然村,82名干部职工挂钩联系94个自然村,852名党员每人至少带动10户以上农民种植核桃。
树种下了,但村民们没经验、缺技术又让管护成了难题。于是,全乡13个村委会全部成立了核桃种植协会,4个村委会成立了核桃种植协会党支部,将政策、技术、服务不间断地送入田间地头。不仅如此,各村还成立起核桃种植管护互助小组,由党员担任组长,大家共同管护、联合监督、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群防群治。
如今,65190亩核桃染绿了老厂乡。
中午回家,张小甫和前来串门的邻居们拉起家常,说起这些年的发展,大家的话匣子打开了就收不住:“还是多亏了党委和政府,不然哪能有现在的变化”“我们乡里有基础建设先锋队、产业发展先锋队……”掰着指头细细数来,乡里如今已经有由党员带领的6支先锋队。有了困难和问题,村民们都会找到党员问一问、说一说。
在党组织的带领和党员的努力下,350万元的贷款来了, 4个养殖小区建起来了,龙头企业落户了,产业发展渐渐起步,脱贫有了内生动力。
眼下,张小甫的儿子也寻思着和同村几个伙伴外出务工,为这个家多挣一份收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乡群众的主体作用被激活。 “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少了。2016年以来,全乡已经有13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起了新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了新农合。
“这个新房是我年初搬进来的,现在产业也有了,儿子再出去打打工,离脱贫也就不远了。”盘算着未来的发展,张小甫笑得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