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文在演讲中。本报记者陈大祥 摄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大脑和数字视网膜有哪些具体应用?高文举例,杭州市通过城市大脑提升了道路的通畅率。
他表示,杭州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现有系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杭州现在大概有200万辆车,其中9000辆公交车有600条线路,而整个城市大概有5万条道路、8万个交叉路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杭州把信号灯路口所有的视频搜集起来,交给城市大脑进行分析。根据几个月的数据,把道路通畅情况分成三类,即道路低饱和、道路中饱和、道路高饱和或者叫准饱和。再经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低饱和状态下城市车辆平均行驶速度大概是每小时37公里,中饱和状态大概是30公里,准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下大概是22公里。
高文说,杭州用城市大脑优化模型计算,重新驱动信号灯系统。结果在低饱和情况下,车辆的大概平均速度可达到43公里、中饱和情况下可达35公里、准饱和情况下可达26公里。也就是说,只是把数据经过城市大脑重新计算,就可将道路的通畅率平均提升17%,这就是城市大脑给城市带来的好处。
他介绍,这套系统上层是操作平台,往下依次是算法平台、数据交换和集成平台,传感器搜集和集成各种各样的信号,既有摄像头的信号也有路下面埋的线圈的信号,这些信号搜集起来都送到城市大脑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