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凤庆县:唱响生态脱贫之歌

行走在洛党镇大兴村阿撒坝小组,坚果吐绿,砂仁打苞开花,一片喜人景象。

仲夏时节,走进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中国核桃之乡的凤庆县,绿色成为全县的主色调,绿色的森林,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家园,绿色的村庄,绿色的城乡,一派生机盎然。

凤庆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经济与生态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实施“造林脱贫一批、护林脱贫一批、养林脱贫一批”的林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林业政策、资源、项目、技术等优势,全力开展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绿色扶贫,林业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探索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带动生态产业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

行走在洛党镇大兴村阿撒坝小组,坚果吐绿,砂仁打苞开花,一片喜人景象。

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肥力较好的大兴村,非常适合种植砂仁、澳洲坚果。

2013年底,凤庆县依托省市水土保持项目,在大兴村实施坡耕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项目累计投资1250万元。项目竣工验收后,又实施了坡改梯土地归还原承包农户。

通过治理的小流域坡耕地保水保肥保土,又配套了产业路、蓄水池,大力发展砂仁、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砂仁和坚果成了洛党镇大兴村大部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盼头。

凤庆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增收致富,坚持将项目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实现全覆盖。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原则,积极推广“核桃+魔芋”、“坚果+砂仁”、“乔木+多年生草本高经济植物”等造林模式,不断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退耕户”的林业扶贫新模式,从根本上为退耕户解决发展林产业 “资金紧”和林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同时,应用高清影像图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退耕还林到户面积落实精准到位。今年,全县计划实施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6万亩和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0.4万亩,计划投资15300万元,其中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4.43万亩。

“进入雨季,虽然森林防火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一年的植树造林紧接着就开始了。”生态护林云杨祖云说。

家住洛党镇和德村高峰组的杨祖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因缺乏技术致贫。

“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当好山林管家,一年每人补助8163元。”杨祖云的妻子告诉记者,“现在这笔钱还存着,就等着盖厨房。”

从2001年任护林员的祁正红见证了村民们环保意识的变化,“如今用电煮饭,用上了太阳能,安装了节能灶,几乎没人砍柴做饭了。”

凤庆县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在生态资源保护中增收致富。

截至2016年末,全县共选聘225名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其中2014年、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78人,每人每年补助7200元;2016年新增贫困户生态护林员147人,每人每年补助8163元。针对其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由县林业部门派出技术人员分别深入13个乡镇开展专题培训,推进全县林业产业抚育管护水平提升。

同时,将农村能源建设作为降低农村薪柴消耗、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优先布局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安装农村能源太阳能热水器1700台、安装农村能源节能炉灶1000台,完成投资近200万元。

“种花,发展庭院经济,近几年来成为了我家致富的新路子,每年茶花收入2万元。”村民罗正家说。在安石村,有农户800多户,其中有500户人家都在搞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已成村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安石村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实施产业结构大调整,着力种好茶叶、核桃、林果、油茶“四棵树”,共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560亩、核桃11822亩、红花油茶4300亩。推行“林茶、林果、林药”套种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动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茶园、荒山荒坡上种植桃、李、甜柿、杨梅等经济林果,向每户贫困户发放高价经济林木树20棵,构建了“道路林荫化、村庄林果化”的良好生态格局,村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凤庆县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307.74万亩,人均近8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均有增收产业。” 县林业局副局长王华说:“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路子,林下循环经济有序推进。”(李廷昌通谢进张猛杰)

Tags: 凤庆县 生态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