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李实:鹰猎文化传承人

身穿羊皮褂,头戴毡帽,脚蹬厚实的皮靴,手臂厚厚的护套上站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古城里常常会看到纳西汉子做这样的装束打扮,他们就是丽江的鹰猎人。

身穿羊皮褂,头戴毡帽,脚蹬厚实的皮靴,手臂厚厚的护套上站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古城里常常会看到纳西汉子做这样的装束打扮,他们就是丽江的鹰猎人。

今年65岁的李实就是丽江众多鹰猎人中的一员。他家三代都是丽江驯鹰狩猎的好手。从小聪明勇敢的他,看着爷爷、爸爸驯鹰驯狗、用鹰狗配合狩猎,耳濡目染,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20岁时就能独立驯鹰、驯狗,并用鹰狗狩猎。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李实为了照顾家庭和认真工作,便把鹰猎这项运动搁置了。直到他快40岁时,看到丽江的鹰猎人越来越少,他突然意识到鹰猎这种纳西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即将消亡,于是从1990年开始,他便将生活的重心放到了鹰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上去。

“丽江的鹰猎文化可以追溯到汉代,分为捕鹰、驯鹰、驯狗、狩猎、放生这几个步骤。”一谈起鹰猎文化李实就打开了话匣子,捕到了鹰,就要 “驯鹰”,又叫“熬鹰”。一般要驯10天到15天,这个过程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人和鹰要互相配合,人要爱鹰,要掌握它的心理和生活规律,鹰才能逐渐地听人的话。

鹰、狗配合狩猎往往是从冬季开始。出发时,往往3人一伙5人一队,大家结伴而行,还带上猎犬,鹰站在猎人的肩上或蹲在猎人的腕子上。

把鹰养大,驯好,经过大约三四个月时间的狩猎活动,到了春天,纳西族的鹰猎人便考虑着如何把鹰放走。

李实说,这是鹰猎人的老规矩,祖祖辈辈都这么做。这样做为的是放它们回去再“生儿育女”,这样大自然中的鹰才能不断繁衍下去。

如今在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背景下,这种传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将鹰猎文化申遗,划出鹰猎林区,人工饲养猎物,文明鹰猎,把鹰猎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成了李实最大的愿望。

20多年来,在李实的倡议下,丽江成立了丽江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吸纳了180名热爱鹰猎文化的现代鹰猎人,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驯鹰驯犬的技巧以及鹰狗配合狩猎的经验。去年5月,在李实的张罗下又成立了丽江鹰猎文化基金会,基金会多次资助鹰猎文化等纳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同时,将纳西鹰猎文化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此外还和英国猛禽协会签署协议,将引进英国猛禽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在丽江开展苍鹰的人工驯养繁殖。

“如果人工繁殖驯养苍鹰成功的话,鹰猎文化就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了。”临走时,李实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记者 和茜 康平)

Tags: 文化 李实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