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坡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东十五里沙梨树寨北侧,兀立在莲城镇董那孟村委会沙湾村的群山之中,是附近海拔最高的喀斯特岩溶山麓。“神仙坡”何以为名?《民国县志卷》载:“神仙山,在县城东十五里。孤峰独立,翠髻笼云。登其巅,群山皆小,万里无阻碍。晨则云铺如海,游人高出云上。相传有仙棲此,山因得名。近人于山顶建寺,游者踵至。”广南民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两个童颜鹤发的神仙行游天际时,看到云端下有一山峰峰顶紫霞宝气,金光笼罩,此山怪石嶙峋,纵横交错,峰插云际,雾霭缭绕,美丽无比。于是降临于此山,歇息逗游,息间对弈,不时传来阵阵悠扬婉转的“仙家乐”曲调,十分悦耳动听,便隐居山顶修炼得道。从此,人们便称此山为神仙坡!《说文》 曰:“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也就是说神仙来自凡人间、凡人博学自成仙。难怪,广南壮族的“壮乡礼乐”、天籁山歌如此撩人动情以及对地母崇拜如此虔心顶礼,亦是广南民众崇尚道家的圣地之一。
神仙坡庙位于山顶,是一块方形的皱褶之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修建神仙庙。据《广南府志》载,自唐宋以来,道、儒、释相继传入广南府,城中五步一寺、十步一观蔚然成风。该庙自建立以来,为“三教合一”之圣地。庙门对联如是:“仙山似锦美如画,佛居云峰照万民。”那是个四合院落,占地近1000平方米。分庙门、正殿和左右厢房。院子中间有一上香石制宝鼎,右厢房是工作用房。左厢房供奉儒家的孔子和文昌神像。天井栽有紫薇、桂花、榕树;正殿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供有大小数十尊道、儒、释形象怪异的泥塑菩萨,神龛依天然岩石凿成,与神山融为一体;殿门前立有一对石狮、龙盘柱。正殿为抬梁式硬山顶,翘角飞檐,筒瓦覆面,门窗雕龙画凤。庙门侧卧一巨石,被凿成长方体水池,可装容10方左右的天降雨水,供庙内人员饮用。庙房后面有一处仙境,在十分敦实的岩石上居然有口天然水井,一年四季永不枯竭。
神仙坡山峰突兀,高耸入云,常年岚雾轻缭漫绕;整坐山散落着嶙峋的巨大石块,而且自然地分割成上山约有1500多米的崎岖山路。山下有座3米多高的石制牌坊,上有联云:“步入灵门沾仙气;登上宝山借佛光。”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莲城一周姓医生捐建的,同时,他还购买了县法院的办公楼遗址,现在周医生的诊所门庭若市。据当地老人们说,沙湾村以及周围的村寨,民风纯朴,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村民们懂礼仪、知廉耻、守规矩,新中国成立至今,该村没有出现过一例刑事案件,甚至离婚的家庭也微乎其微,他们把敬神山,敬地母,孝双亲,诵真经,行正道提高到高度并承古至今。神仙坡近百年来颇得游人青睐,真是锁在深山迷雾中,灵秀聚钟人未识。这里,春季是花的海洋,漫山遍野盛开着瑰丽斑斓的野花;夏季这里绿荫满目,林木葱茏搭起一块苍翠天地;秋季则苍翠映衬着殷殷红叶,让你禁不住发出杜牧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咏叹;冬季这里则是一片洁白的天地,白雪覆青松,银色中闪烁苍翠,更能让人们享受到神仙坡另一番滋味。如今沙湾村的群众已意识到开发神仙坡旅游业。在村民张星明、张星秀的带领下,于2015年3月成立“广南县神仙坡乡村旅游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神仙坡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拓展乡村旅游空间,并结合精准扶贫和市场需求形成农业生态观光的文化旅游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相连的胜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