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产业“五动”拔穷根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红河州委、州政府把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面落实产业联动新举措,筑牢产业扶贫根基,探索出了产业助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红河州委、州政府把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面落实产业联动新举措,筑牢产业扶贫根基,探索出了产业助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龙头带动闯市场。坚持“见苗浇水”、“大树移栽”,通过第四届昆明南亚博览会、首届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峰会、红河高原特色农产品上海推介展等招商活动,引进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泸西县明康汇生态农业公司成为峰会23个品种130吨蔬菜的供应商,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产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务工”双收入,泸西县545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6万亩,户均增收6300元。2016年,全州各地不断加大对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金融撬动聚合力。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创新思路,大力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难题,以“小资金”撬动银行“大扶持”,带动产业“大发展”。屏边县推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百千”工程产业扶贫贷款,整合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每带动一户给予5万元、年5%利率的贴息贷款。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发放产业贷款2.36亿元,1607户贫困户、10家龙头企业受益,走出了一条“政府+银行+企业+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子。

“菜单”互动联农户。加大推行“菜单式”扶贫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河口县围绕“稳胶,退蕉,扩果,增效”思路,推动产业转型进而带动脱贫攻坚。实施“三短两长”办法,按每个贫困人口5000元标准扶持贫困户,其中3000元发展“短平快”的特色养殖和种植业,2000元发展收益周期长的柑桔、柠檬等项目。绿春县由贫困户从“扶贫菜单”中选择1-2个项目,按户均最高限额2000元扶持。弥勒市按户均3000元标准,扶持22个贫困村2537家贫困户发展小产业。泸西县将果蔬种植和养殖项目形成脱贫“菜单”供贫困户自助选取,并给予每户4000元标准的产业扶持,产业精准到户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形成。

科技推动助增收。深入开展种养关键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攻关,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红河县引进中国林科院、中国水产养殖研究院等科研部门,建成种猪仔猪培育中心、禽苗中心、小黄牛繁育中心、梯田水产育苗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五大中心”,为贫困户集中供苗、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购产品,统筹解决产业到户和连接市场的问题,。“五大中心”覆盖贫困户19806户,带动增收2.71亿元。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在梯田核心区推行稻鱼鸭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每亩收益从1200元增加至5000元的综合收入,并推动梯田红米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稻鱼鸭产加销衔接、农旅结合、电商结合、产业延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党建驱动强动力。深入实施“党建扶贫”双推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激发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蒙自市西北勒乡直面石漠化严重、水资源奇缺和土地贫瘠等难题,组织开展党员带头发展生产、带头脱贫致富、带头互帮互助等“六带头”行动,干部群众齐动手,抠石头,围树塘,石头缝里刨小康,发动群众种出7万多亩苹果,年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苹果树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泸西县白水镇红杏村党总支书记带头,18名村干部包保全村97户贫困群众脱贫,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每名干部带领发展1项产业,带头流转土地,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探索出“组织领富、干部带富、群众致富”的脱贫新途径。

Tags: 穷根 产业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