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昆明:精准扶贫路越走越坚实

昆明市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级贫困县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任务、最大的民生任务。

昆明市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级贫困县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任务、最大的民生任务。

“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兄弟民族、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昆明紧紧围绕“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扶贫工作思路,紧盯“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力、全速、全域决战脱贫攻坚,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多亏通了硬化路,现在一早上就能看三四个病人,以前一整天都难做到。”禄劝马鹿塘乡撒马基村委会的村医张宏莲感慨说。

张宏莲22岁开始当村医,今年整整5年。

这5年里,她见证了撒马基村委会双龙汤、松林坪、阿角岔等一个个村小组从不通道路到修通毛路、再到硬化的全过程。

这5年里,她已经换了一辆新车,再不用一个人背着药箱,在险峻的山路上来回走了。

这5年里,双龙汤村种出来的烤烟,阿角岔村出产的黄果、香蕉、甘蔗等农作物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

这里背靠陡峭峻拔的高山,脚下是滚滚金沙江,位置偏僻,环境恶劣,乡亲们希望把路修通、修好的愿望,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条道路连通山旮旯村庄,是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尊重群众需求,对接农民意愿的生动注解。

为推进脱贫攻坚系统工程,昆明坚持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引导资金资源和人才技术进入农村,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扶智”和“扶志”并举,持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建立市、县组织和扶贫部门领导班子挂乡包村、挂村包组“双联”机制,实现172个省级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全覆盖。

为实现“脱贫攻坚高质量、增收致富可持续”,昆明切实坚持高位推进,实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压实责任;成立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产业发展、务工增收、督查问效等12个分指挥部,形成“1+12”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建立协调联动、考核奖惩、刚性约束、动态退出、后续帮扶“五项机制”,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扎实做好“六个精准”,重点推进“七个一批”,着力实施“十大工程”,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全市完成易地搬迁1.16万人,实施宜居农房10.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5万户;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26.77万人、转移就业25.6万人。”

“在172个贫困村推进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

“探索率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将‘两区两县’农村低保标准从2580元/年调整为3120元/年,8.25万户13万余人纳入农村低保,占全市农村低保人数的77.6%。”

精准扶贫,从为群众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开始。

5年来,昆明以禄劝、寻甸、东川、倘甸和轿子山两区为主战场,做到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向贫困地区集中,资金向贫困地区聚集,力量向贫困地区配置,先后开展五轮动态精准识别,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84.31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9万人,贫困人口由33.47万人下降到18.58万人,贫困村由172个减少到116个,贫困发生率由15.86%下降到8.8%。

今年,全市紧紧围绕“减少6万贫困人口,77个贫困村出列,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年度目标,完善政策举措,强化资金保障,凝聚各方力量,补齐攻坚短板,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上半年,已落实“两县两区”专项扶贫项目资金45.78亿元,“两县两区”实际完成专项投资17.51亿元。(记者 茶志福本版图片由张彤 孙晓云 杨峥 李秋明 摄)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