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斜阳将余晖撒落雪山,成群的牦牛在牧人的吆喝声中结伴而归……这画面让德钦县溜筒江村充满了生机和诗意。
如今,这“高原之舟”已经成为溜筒江村贫困户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2016年底,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帮扶我们搞的牦牛养殖合作社实现了牦牛出栏,今年比去年至少要增收7000块钱。”幸福、开心的笑容在肖三脸上绽放。
肖三是溜筒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的成员之一。他长期没机会外出挣钱,家里生活非常拮据。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在政策的帮扶下,“村上要搞牦牛养殖,这不仅是村里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也是我们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好机遇。”肖三登对合作社发展信心十足。
早在2012年,农行云南省分行就与佛山乡溜筒江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三年多来,农行全力支持溜筒江村新农村建设,投入80多万元资金建路灯、修村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2015年以来,农行云南省分行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要求采取措施,针对佛山乡溜筒江、纳古2个行政村,结对帮扶5个村民小组的55户贫困户258人,每个支部挂钩1-5户结对帮扶对象,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由于溜筒江村耕地数量有限,可开发荒坡土壤贫瘠,草场以高山草甸为主体,载畜密度较大,且水分涵养能力强,具备牦牛规模化养殖条件,且当地规模化养殖牦牛意愿统一,根据可利用资源和37户贫困户的愿望,通过“庖丁解牛”“解剖麻雀”,找准“贫根”,开准“药方”,云南省农行工作队帮助溜筒江村成立了牦牛养殖合作社,并草拟了章程、筹建方案和12项管理制度。
云南省农行工作队队员滕钢柱介绍说,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2016年4月20日,德钦县溜筒江村党总支成立农民牦牛养殖合作社,利用省农行捐赠的资金,为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出资9000元入股合作社(鼓励非贫困户入股,但需进行自筹),合作社社员以现金、牦牛入股共计68万元,组织相关人员购买204头牦牛犊,由两名养殖牦牛经验丰富的贫困农户于山中放养、管理看护,当年销售出栏近100头,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2016年全村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比上年提高300元。除去各种开支、股民分红和可持续发展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
合作社里“钱景”好 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造血式扶贫助力藏区产业化发展
“农行除了帮我们发展养殖业,还想方设法帮我们拓展销路。省农行牵线搭桥,引进迪庆州农业龙头企业香格里拉藏龙生物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的链条发展模式,并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对于牦牛养殖业的丰富经验,指导改进合作社养殖和管理能力,增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溜筒江村总支书记扎史品初说。
此外,云南省农行工作队针对纳古村草场以低矮灌木丛林为主,载畜密度不宜过大,不太适合规模化养殖大牲畜的情况,决定帮其成立纳古养殖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以养猪作为主要产业发展。此外,对纳古村少数不愿意养猪的贫困户,农行在保证帮扶资金一致的前提下,采用“一户一策”的帮扶模式。
一手抓产业链条,一手抓智力扶贫。合作社还定期挑选业务骨干、养殖能手组成考察团赴外进行养殖考察学习,进行管理教育学习,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回合作社,与社员进行分享,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聚焦扶贫政策、帮扶措施落地、精准贫困农户、精准扶贫项目、精准扶贫资金、形成帮扶合力,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溜筒江村走上一条振奋人心的精准扶贫之路,扶贫目标更精准,扶贫措施更有效,不让一个贫困人口在脱困攻坚的大路上掉队。
争强好胜是康巴人骨子里带的习性,在合作社搭建的平台下,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从以前的政府要我脱贫,到如今的争着抢着我要脱贫。
“十九大也胜利闭幕了,这么多好的政策、好的目标,我们村民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有信心了!”有了持续增收的保障,肖三心里都有了底气,更是多出了一份自信来。
“养牦牛不会是牧民们唯一的致富渠道。”扎史品初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脱贫自信心,也认识到依靠良好的生态搞旅游业,收入会更好,而他们也等着扶贫路上再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