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宣威:美丽宜居乡村与脱贫攻坚齐抓共进

宣威市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力在拓宽增收渠道,构建大扶贫格局方面狠下功夫

宣威市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力在拓宽增收渠道,构建大扶贫格局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探索产业、生态、人文、党建“四位一体”建设方式,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培育富民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使贫困农民腰包鼓起来,村庄环境面貌美起来,逐步实现村美民富的目标,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支撑。

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产业扶贫。宣威市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全市培育扶持103个家庭农场、604个专业合作社、387个种植大户集中有序规模流转土地31万亩,吸纳社会资金11.4亿元,建成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园区50个、示范基地127片。以德康希望集团为龙头,推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订单代养”的发展模式,建成年出栏500头以上肥猪的生猪养殖小区103个。建成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作生产基地100万亩、玉米生产基地127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90万亩和130万头生猪养殖场。2016年,实现粮食总产8.39亿公斤,出栏肥猪371万头,总量和增幅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同时,积极推进基地建设与脱贫攻坚相衔接,以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订单”“校园食堂+合作联社+合作社+贫困户”“财政项目+贫困户+协会+龙头企业+订单”等扶贫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扶贫。按照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和宜居宜业标准,全力打造水绿山青、人善村美的美丽宜居乡村,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使群众既见新风景、又有老乡愁,既有幸福感、更有获得感。一是高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宣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融合,按照生态第一、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公共设施,协调推进60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并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二是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全市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100万元,实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规划村内道路硬化150千米,铺设自来水管网178千米,修筑生态河堤37千米,栽植绿化树木18498余株,建设小广场156个,电网改造128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60盏,使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三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西泽、东山、西宁、虹桥、来宾等乡(镇、街道),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依托自然、人文资源,规划构建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引导农民开办农家乐、便利店,努力打造“房在树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山水相依”的绿色生态村庄,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充分让游客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休闲生活,实现产业升级带动城乡休闲消费。

坚持文明引领,推动精神扶贫。精神状态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一是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在每个建设点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利用本村致富能人现身说法,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斗志。二是厚植人文底蕴。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学习主流文化,形成富有本村特色的村庄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画、道德讲堂、文体活动等形式将村庄文化慢慢植入村民的内心深处,促使村民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向心追寻力,促进全村形成“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的良好氛围。有效抵制了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遏制农村打架斗殴、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文明现象。

夯实基层组织,推动党建扶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把农村社会治理纳入重要建设内容,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党建提升年活动,以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强化履职尽责,使基层组织服务功能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激发党员队伍的活力和干劲,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深化便民服务,按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配套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村级阵地成为了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村庄品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了老百姓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