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加大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
打造傣乡绿色富民产业
记者近日从西双版纳州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加大力度推进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自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7亿元,种植以红木为主的珍贵树70余万亩,为保障国家木材战略安全,提升雨林经济价值,造福子孙后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基础优势 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州发展珍贵用材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热量充足,来自北部湾东南暖湿气流和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对区内气候影响较大,雨量充沛,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高温、湿润、静风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因子,是珍贵树种生长的理想环境。
与此同时,成熟的栽培技术为种植珍贵树奠定了科技支撑。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省林业科学院普文试验林场,生长着降香黄檀、檀香紫檀、交趾黄檀、大果紫檀等红木树种3属5类16种,长势良好且大部分已经成材,年产种子数量可观,是我国珍贵树种种质资源库,是发展珍贵用材林的基石。两家科研单位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可靠的苗木繁育和栽培技术,为大规模推广种植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西双版纳州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西双版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多种以红木类为主的珍贵用材树种早已在西双版纳引种栽培。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有助于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和调整林分结构,推动珍贵用材资源战略储备,抢占未来木材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满足社会对珍贵木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将实现林区群众资产积累,提高林业富民能力。
记者了解到,传统红木原料主要产自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随着新修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深入实施,檀香紫檀等7类红木树种进口受到限制,中国红木市场面临着“等米下锅”的窘境。因此,西双版纳州发展珍贵用材林种植,把珍贵树种种植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持续探索 积极推进
为加快推进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珍贵用材林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全州2013—2020年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造林质量管理办法》《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计划从2013年至2020年,选择黄花梨、铁力木、红酸枝、黑黄檀、大果紫檀、沉香等21个珍贵树种为主推树种,用8年时间新植珍贵用材林100万亩,把西双版纳打造成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和珍贵用材林天然博览园。
良种壮苗是确保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及涉林科研单位的支持下,西双版纳州建立了珍贵树种种质资源库,严格监管种苗生产过程,制定苗木出圃标准,实施设施化、工厂化育苗。州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种植户苗木补贴,重点扶持建成了6家种苗繁育基地,确保每年为群众和种植户提供600万株两年生的优质壮苗。目前,全州共有26个苗圃基地,面积2600余亩,年培育珍贵用材林苗木量可达千万株。
在加快推进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探索中,西双版纳州积极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及林权管理信息系统等服务体系,加强与银监局沟通合作,开展明晰非林地上林木的产权登记和抵押贷款工作,为珍贵用材林种植户颁发林木权证,通过建立珍贵用材林活立木流转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为社会资金参与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搭建平台。在规范种植方面,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发展、谁造谁有”的原则,采取“见缝插针、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以“城镇园区绿化、道路河流绿化、农村四旁种植、荒山荒地种植、茶园生态恢复建设、低质胶园改造建设”6种种植模式为抓手,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四旁地、机关、校园、小区、绿地零星点上种植;结合道路绿化、水系沿岸绿化、农田林网绿化,推广公路沿线和江河两岸线上种植;引导群众进行“三超”胶园、低质低效茶园生态恢复改造种植;支持企业、种植大户在荒山荒地开展连片种植。
通过种植珍贵用材林,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勐腊县勐腊镇么粉村民波应叫是云南省第一个领取到《林木权证》的农民,近年来,波应叫在自家胶园和四周空地种植黄花梨、黑黄檀等珍贵用材树400多株。目前,银行给他的胶园及珍贵用材树估值40余万元,一棵几元钱的小苗,经过两年左右的培育,就能卖到六七百元。当地群众在珍贵树种植中尝到了甜头。景洪市大渡岗乡昆罕大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沉香4.5万株,预计6年后可产香材,今年仅通过销售沉香叶就可收入7.62万元。珍贵用材树成为农户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
在思小高速公路、小磨高速公路记者看到,珍贵树种成为了绿化树,在勐腊县境内段,1.8万株紫檀已经绿树成荫,是名符其实的“紫檀大道”。如今,郁郁葱葱、遍布城乡的珍贵树木,已经成为傣乡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 胡晓蓉 文/图)